正文 第29章 明神宗定陵之謎(2)(2 / 3)

我國古代推崇“事死如事生”的禮製。古人認為,人死了,靈魂還在,還和生前一樣,有飲食起居等各種需求,因而,帝王的陵寢建築一般也多反映其生前所居宮室的某些形式和特點。定陵玄宮五室的布局方式也同樣反映了明代皇宮,特別是皇宮內廷的布局方式。其中,前、中、後三室,象征帝後生前所居住的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左右側室象征妃嬪所居的東六宮和西六宮。不過陵墓有陵墓的自身特點,對生前居住的宮室隻是象征而不是原樣照搬,因此,前、中、後三室中,以後室(明代稱為“皇堂”)為主,內設棺床,安葬帝後棺槨。左右側室因象征妃嬪所居,也設有棺床。

按照這種解釋,地宮左右側室是妃嬪所居,但定陵地宮左右側室卻是空的,這又作何解釋呢?這不但使現代人頗為疑惑,就是古人也有誤解和猜疑。由於玄宮後室和左右配室都有為停放棺槨而設的棺床,明代明英宗的錢皇後又是從裕陵寶頂左側的隧道葬入左配殿的,因此,從古時候起,就有人誤認為,左右配殿是為皇後準備的。如明朝末年談遷在《棗林雜俎》中記載:定陵掌管工程巡視的人說,壽宮五室,中三間留給皇上用的,房子四周用鐵索圍起來,用大銅缸注油。左右室通門,等待中宮和即位的皇帝的生母。但定陵發掘的事實證明,帝後的葬處均在後殿。萬曆二十五年三月,敬妃李氏病故,神宗還打算把李氏葬入定陵玄宮右配殿,內閣大臣張位、沈一貫提出反對意見。他們認為壽宮是國家萬年儲祥吉壤,靈氣萃鍾,不應該隨便打開使靈氣外瀉,在祖宗時,也沒有妃嬪死後埋入地宮的先例;同時認為,玄堂的旁邊,製設左右側室,推算最初的本意,或者是用來給各妃做陵寢,但從來沒有這種陪葬製度,臣下不敢開此先例。顯然,張、沈二位大學士,並不是否認左右側室為妃嬪而設,而是基於“風水”觀念的考慮。如果一個敬妃李氏葬入配殿,其他妃子死後葬不葬?如果葬入,頻頻開啟玄宮,豈不泄漏山川靈氣?神宗覺得有理,最後決定把敬妃葬在了銀錢山腳下。這大概就是玄宮左右配殿沒有妃嬪入葬的原因。另外明穆宗時期的史料記載,禮部會議永陵一帝三後葬、祔情況時,也有“似當依次列祔”之說,說明按照明朝的禮製,帝後本應同葬一室。

由此可見,定陵玄宮的五室三隧製度,應是明代陵寢的基本製度。當然這些解釋和推測,一個最致命的弱點就是,它們都隻能建立在對定陵本身這惟一一座已經發掘的陵墓的資料上,也就是說是孤證,還需要其他證據來證明。因此在沒有發掘其他陵墓來證實之前,這所有的問題都隻能說是暫時的謎底。

“臥如北鬥”是明代皇帝特有的葬姿嗎

1956年,在考古學家夏鼐的主持下,新中國建國以來最重大的一次考古發掘在北京十三陵定陵開始。經過一年的艱苦努力,神宗皇帝的棺槨終於呈現在考古隊員麵前。在揭除了11層衣物被服後,神宗皇帝真容畢露。這具遺骸並不像人們通常見到的那樣仰麵朝天地躺著,而是呈現出一種前所未有的右側姿態:頭部稍向右偏,左臂下垂,手壓在腹部,右臂向上彎曲,手放在頭部右側。脊柱上部也向右彎曲,左腿伸直,右腿微屈,兩腳向外撇開。

與此同時,在定陵中發現的神宗皇帝兩個皇妃的埋葬姿勢也是側向右邊。據考古專家解釋,在古代夫妻合葬墓中,婦女屈肢側葬並不少見,這反映了父權製統治下,婦女屈從丈夫的不平等待遇。但是像定陵這樣皇帝皇後無一例外地側向右臥,則顯然不可用通常的男尊女卑來解釋。

半個世紀過去了,但是神宗皇帝的葬式為何采用“仰麵朝天,右手扶著自己的麵頰”的怪異姿勢,一直是個未解之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