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9章 明神宗定陵之謎(2)(3 / 3)

最近隨著明孝陵考證的深入,有學者認為,古人以紫微星垣比喻皇帝的居處。“北鬥七星”在古代被認為是極星,指向正北,位於天空中心,在星宿中屬紫微垣。古代常以星象變化預測人事吉凶,紫微垣對應的是人間帝王,是帝星所在,所以極星北鬥又被認為是天帝居住的地方。封建皇帝認為自己是上天派到人間的主宰,自稱“真龍天子”,信奉“君權天授”、“天人合一”的思想,視皇位為“天位”,並時刻把自己的行為與天機聯係在一起,每當天空有變化時,他們便“自省”,反省自己哪些地方做得不對。基於這種思想觀念,他們將死視為“升天”,所以皇帝死了也就意味著到北鬥七星上去住了。而從古代“風水”學的角度來看,這種“北鬥七星”式的S形葬式最能夠“聚氣”。基於這些原因,曆朝帝王的陵墓大多反映著其生前所居宮室的某些形式和特點。除此之外,在陵墓選址上也與天象有關,陵址的前後左右要有山,象征前朱雀、後玄武、左青龍、右白虎。以山象征天上的星座,而皇帝的陵則位於星座之間,自然皇帝也置於天宮之上了。明代開國皇帝朱元璋的陵墓孝陵,主要建築走向就呈北鬥七星布局。孝陵因地宮未發掘,反映的是陵寢地麵布局,已發掘的明定陵地宮的布局既是仿生前皇宮模式,也是源於天象。按照“事死如事生”的觀念去分析,皇帝死後,也需要生氣,“北鬥七星”式這種S形葬式能夠“聚氣”,有了生氣,就有了萬物,預示著子孫萬代繁衍旺盛。如果依此而論,帝、後的葬式源於天象是有一定道理的。

但是,這僅僅是一種推測,據史料記載,明神宗的喪葬過程出現過許多意外現象,明神宗是在一片混亂的過程中下葬的。

萬曆四十八年四月六日,孝端皇後王氏去世,神宗按禮部所請命將王氏安葬玄宮,同時命工部盡快更換定陵隆恩殿裏那根稍有腐朽的金柱。五月二十五日,換裝金柱動工。六月九日,開挖定陵玄宮隧道。七月二十一日明神宗病故。嗣帝光宗朱常洛即位後開始籌辦神宗和孝端皇後的喪禮。他根據內閣所擬的四個陵名,欽定父皇陵寢為“定陵”,又定神宗和孝端後梓宮發引日期為該年九月二十八日。然而,大禮未行,光宗於九月一日命喪九泉。

皇宮裏喪事一樁接一樁,神宗和孝端後的梓宮發引卻仍按期舉行。二十八日,孫如遊等24位官員被熹宗任命為護喪提督大臣。由於棺槨沉重,舉動困難,直到近午才剛出大明門。奉命抬棺的8000營軍都不慣抬行,杠索也時有損傷多次更換,以致沿途時時耽擱,入夜時分才剛剛抵達德勝門。護喪大臣為不誤葬期,傳示五城,添派600人夫,梓宮始得繼續前行。次日夜,梓宮至鞏華城,拖靈龍木即抬舉棺槨的主杠突然被壓斷,棺槨的右一角墜地。等到內官為神宗和孝端後行“尚食禮”時,典儀人員連呼“獻爵”,竟無人應聲。十月三日,帝後棺床按期葬入玄宮。從1957年定陵玄宮被打開時的情況看,棺床上隨葬器物箱上還有繩索的痕跡,有的木杠還沒有撤下,說明帝後入葬玄宮時秩序是比較混亂的。在這個混亂的過程中,屍體的姿勢完全是可能改變的。

神宗皇帝古怪的姿勢,到底是像專家所推測的那樣呈北鬥七星狀以聚氣,乃下葬時有意為之,還是因為混亂而無意造成的,這恐怕要等到明朝其他皇帝的棺槨打開才能得到證實,在這之前隻能是一個謎。

相關鏈接

1.定陵是明代第十三帝皇帝朱翊鈞的陵墓,同葬孝端皇後王氏、孝靖皇後王氏。位於十三陵區中部偏西,大峪山下。陵墓於萬曆十二年動工,曆時6年完成,萬曆四十八年入葬,共耗用白銀八百萬兩。

2.據《泰昌實錄》記載:葬神宗皇帝及孝端皇後時(孝靖皇後比神宗皇帝早逝九年,已入葬於天壽山東井平崗地)僅抬杠軍夫就多達8600人。一路上繩索常有損壞,不斷更換。棺槨到鞏華城時(今沙河),抬棺槨的木杠有斷裂聲,右邊一角曾墜地。

3.1959年9月,定陵博物館正式宣告成立。定陵博物館現在可以參觀三部分內容:一是地麵建築;二是地下玄宮;三是出土文物陳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