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0章 清世祖順治孝陵之謎(1)(1 / 3)

是誰為他選中的吉壤?忠於愛情的皇帝卻又信奉佛教。他的陵墓逃過了清陵被盜的劫難,是冥冥中得到了神靈的庇護嗎?孝陵中有沒有他的遺體?

1661年,清代入關後的第一位皇帝順治死去,葬在河北省遵化市西北30公裏處的馬蘭峪,世稱孝陵。孝陵開創了清東陵的曆史先河,相傳這裏是順治皇帝自己親自相中的福地。

順治帝英年早逝,真正在位執掌政權的時間並不長,但他在曆史上卻留下了很多的謎團。

順治帝究竟是出家為僧,還是死於天花?

他到底是一位不愛江山愛美人的癡情天子,還是一位英明神武、立誌開創萬世基業卻遺恨終生的帝王?

孝陵中有沒有他的遺體?為什麼清末清陵被盜,在曆史上赫赫有名的康熙大帝、乾陵天子、慈禧太後都不能幸免,但這位相對來說比較寂寞的少年天子卻逃過了這次劫難?難道真的是他自己選擇的該地“風水”太好,自己又是佛門弟子,冥冥中得到了神靈的庇護嗎?這所有的謎團,好在離我們現代並不遙遠,我們都可以從史料中慢慢地尋找到答案。

孝陵“風水”麵麵觀

清東陵是我國最後一代王朝——清王朝帝王的主要陵寢之一,清朝統治者驅使數以千百萬計的勞動人民用240多年的時間在這裏修築了占地麵積113萬平方米、由217座主要單體建築組成的大小15座陵園。這比北京故宮還大10萬平方米。在這一群古代建築物的下麵,埋葬著清代順治、康熙、乾隆、鹹豐、同治五個皇帝以及慈禧等14名皇後和百餘名妃嬪。

清東陵不隻占地大,環境也美,群山環抱,樹木蔥蘢。清東陵四麵環山,是個方圓40餘裏的小盆地,北麵昌瑞山正中一峰突起,東西兩側山峰低下,構成一麵扇形,西傍層巒疊翠的黃花山,東臨蜿蜒起伏的丘陵地帶,正南天台煙墩兩山對峙形成寬不足50米的自然口,俗稱龍門口,夏季陵區雨水由此排出。由龍門口向北望,蒼山腳下,綠樹叢中,古老雄偉的亭台樓閣若隱若現,金黃碧綠的琉璃瓦頂閃爍著迷人的光芒。

說起清東陵,就不能不談論清代順治的孝陵。東陵的開陵鼻祖孝陵是一種怎樣的設置?緋聞不斷的順治到底又是一個怎樣的人呢?以孝陵為首的清東陵這塊“萬年吉地”的“風水”到底如何呢?

孝陵位於清東陵中心,是清世祖愛新覺羅·福臨(年號順治)與他的兩位皇後的陵寢。清世祖是清朝入關後的第一個皇帝,孝陵是清東陵最早的建築,也是東陵的主體建築,規模最大,體係最為完整。陵築於昌瑞山主峰南麓,兩側有康熙、乾隆等帝、後陵寢。南為開闊平原,前有天台、煙墩兩山對峙,入興隆口為巨大的石坊。進了陵區門戶的大紅門,依次為神功聖德碑樓、石像生、龍鳳門、神道石橋、神道碑樓、東西朝房、東西值房、隆恩門、隆恩殿、東西配殿、三座門、二柱門、石五供、方城明樓、寶城寶頂,一係列大大小小的幾十座建築物,由一條磚石鋪麵、寬11米、長11裏的神道貫穿,形成了一條陵區的中軸線,實為雄偉壯觀。

昌瑞山四周群山環繞,正南留有天然山口,中間一片近50平方公裏的原野,坦蕩開闊。山高而不窮,峰青嶺翠;水闊而不惡,波碧流緩。是誰選中了這塊作為皇家陵寢的“風水寶地”呢?

一種說法是順治皇帝親自相中禦定的。一天,處理完軍政大事之後的順治皇帝由眾多侍衛大臣和八旗健兒簇擁著出外狩獵。順治一朝,滿族強悍的民風仍然沒有改變。隻見他們縱馬揚鞭,搭弓佩劍,氣吞萬裏如虎地直赴京東的燕山山脈,躍上了鳳台嶺之巔。順治皇帝登臨送目,向南眺望,隻見平川似毯,盡收眼底;朝北遙視,重巒疊嶂,千山競秀,萬綠無際。日照闊野,紫靄縹緲;風吹海樹,碧影森疊。真是山明水麗,景物天成。順治皇帝瞭前眺後,環顧左右,發出由衷的讚歎。他翻身下馬,在鳳台嶺上選擇了一塊向陽之地,十分虔誠地向著蒼天禱告,隨後找了一塊“風水”相宜的地勢,將右手拇指上佩戴的白玉扳指輕輕取下,小心翼翼地扔下山坡。靜默片刻,他莊重地向身旁屏氣斂息的群臣宣示:“此山王氣蔥鬱,可為朕的萬年壽宮。”隔了一會兒又說:“扳指落處定為墓穴。”群臣遵旨,順著那扳指滾跳下去的方向尋覓,終於在草叢中找到了,於是在扳指停落的地方打樁做標記。後來,當真在這裏建立了清東陵的第一座陵寢,即順治皇帝的孝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