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1章 清世祖順治孝陵之謎(2)(1 / 3)

順治帝雖然火化,但他入葬的儀式是否像佛門弟子一樣,建個骨灰塔就了事了呢?關於順治皇帝入葬的具體過程,史料有詳細的記載:康熙二年四月二十二日辛酉,世祖章皇帝寶宮存孝陵,先是諸王大臣引見古禮,勸阻康熙帝回駕不要遠送,康熙帝執意不肯,最後諸臣以順治帝生母、太皇太後的懿旨再三懇切相勸,康熙帝不得已,才勉強遵奉慈命。這一天黎明,王以下、奉恩將軍以上內大臣、侍衛,分兩行聚集在壽皇殿門外,公、侯、伯以下滿漢文武百官全部集中在東安門外。年僅九歲的康熙帝親自奠酒,無比哀慟,悲不自勝。順治帝靈輿啟行,王以下文武百官隨後行。那些不能親自送往孝陵的公、侯、伯以下滿漢文武百官,隨著送出城關方佇步回轉。靈輿每經過門、橋之地,都要進行奠酒之儀,每天宿駐享殿都要祭獻奠酒,舉哀行禮。

六月初六日葬世祖章皇帝於東陵,與先前故去的孝康皇後、端敬皇後合葬。康熙六年五月初六日所建立的孝陵神功聖德碑上,刻有“皇考遺命,山陵不要過多的裝飾,不要埋藏金玉寶器”,所以人們都傳說孝陵是空墓,裏麵沒有珠寶金銀。實際上,孝陵地宮中隻葬有三個骨灰罐,與“皇考遺命”相符。可能這些事也曾傳入盜陵者的耳中,所以孝陵地宮洞口已被人打進三米,還沒有打通,這大概是施工者灰心勝過僥幸的結果。正因為如此,順治的陵寢逃過了清末東陵大盜的魔掌,成為清東陵所有陵寢中惟一沒有被盜的皇陵。

名妓、皇後與貴妃

順治死後被安葬在河北省遵化縣的清東陵,與他合葬的,還有兩位皇後,其中一位就是深得順治寵愛的董鄂妃。董鄂妃死後被封為“孝獻莊和至德宣仁溫惠端敬皇後”。不難看出,順治對董鄂妃的感情是非常深厚的,民間傳說順治就是因為董鄂妃的死而出家的,更有離奇的說法是,明末秦淮名妓董小宛就是董鄂妃。但又有一種說法是董鄂妃在順治死後,悲痛萬分,殉情而死,死後被清皇室追封為皇後。這裏麵埋藏著什麼秘密?她們是三個人,還是一個人呢?這也是一個難解之謎。

明朝末年的時候,江南有“八大名妓”和“四大公子”。當時八大名妓號稱“秦淮八豔”,董小宛就是其中之一。“四大公子”指的是方以智、侯方域、陳貞慧、冒襄。

“四大公子”中的冒襄,是明末清初一位著名的文學家。明朝崇禎十二年(1639年),當他來到今天的南京參加科舉考試時,在閑談中,他聽到方以智、侯方域對董小宛讚不絕口。正是在方以智、侯方域的介紹下,冒襄才得以求見董小宛。兩人一見鍾情,頓生愛慕之心,產生了一段奇特的愛情。三年以後,在朋友的幫助下,特別是通過當時的八大名妓之一的柳如是和贖買柳如是的錢謙益從中周旋擔保,冒襄終於以3000兩銀子的代價將董小宛贖身。董小宛嫁給冒襄以後,就來到江蘇如皋的水繪園。

但是,平靜的日子沒過多久,就趕上了明末清初的亂世。冒襄不願入仕為官,多次謝絕清朝地方官的推薦,並在鄉下四處躲避,由此一家人四處逃亡、顛沛流離。冒襄大病三次,全靠董小宛悉心照顧才保住了性命。這種勞累的生活,最終吞噬了董小宛年輕的生命。在順治八年正月初二,也就是1651年1月22日,一代名妓董小宛死在水繪園影梅庵家中,年僅28歲。

冒襄的詩文集有一篇叫做《影梅庵憶語》,相當於我們現在的回憶錄,在這篇文章當中,冒襄詳細地追憶了他和董小宛相識、相知、相愛的過程以及他們婚後的生活。從這篇文章當中可以看出兩點:

第一點,自從董小宛嫁給冒襄以後,他們倆就沒分開過,所以這個時候董小宛也就不可能再到宮裏去做順治皇帝的妃子。

第二點,也可以用順治的年齡和董小宛的年齡作一個對比。明崇禎十二年(1639年),董小宛和冒襄相識,當時董小宛是16歲,而順治皇帝才隻有兩歲。清入關以後的順治八年,順治皇帝14歲,那一年董小宛28歲,她當年就去世了。前後相比,順治皇帝和董小宛年齡相差14歲。

所以董小宛根本就不可能像傳說中的那樣,成為深得順治皇帝寵愛的董鄂妃。董鄂妃和董小宛根本就不是一個人。

但是據《清史稿》中的後妃傳記載,董鄂氏即後來的董鄂妃確有其人,她是內大臣鄂碩的女兒。當董小宛去世的時候,祖籍在遼寧佟佳江流域的董鄂氏已經年滿13歲。文獻記載,董鄂氏在順治十年(1653年),也就是她15歲那年入選了秀女。那時被挑選上的秀女,有的直接送入宮中服侍皇帝,有的指配嫁給皇子、皇孫,有的指配嫁給親王、郡王。當時董鄂氏被指配給了襄親王。在第二年,就是順治十一年她與襄親王成婚。那年董鄂妃16歲,襄親王14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