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2章 清世宗雍正泰陵之謎(1)(1 / 3)

墓地遠離祖父輩,是心懷鬼胎還是另有用心?是暴病而死還是被江湖俠女所殺?傳說陵寢中隻留下一顆金頭,這是否符合曆史事實?

清朝的帝王陵有一個奇特之處,就是在入關後有兩處規模龐大的皇室陵寢,除了清世祖順治一朝開創的東陵,還有清朝第三代皇帝雍正首創的西陵。清西陵位於河北省易縣城西15公裏的永寧山下,是我國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清代皇家陵墓群之一。

中國曆代帝王實行的都是“子隨父葬,祖輩衍繼”的“昭穆之製”,為什麼雍正皇帝要拋棄祖先,一個人跑到離東陵一百多裏的地方去另創一塊根據地?

相傳雍正帝因為大興“文字獄”,被江湖俠士割走了腦袋,陵寢中隻留下一個金頭,這是否符合曆史事實?

泰陵原本是沒有石像生的,但乾隆時期,又忽然布置了五對石像生,這是什麼原因呢?

在西陵諸陵寢中,雍正帝的泰陵是規模最大的,但相傳因為暴死,清室急於下葬,為早日竣工,采取了一些不可告人的手段,甚至君臣之間還出現了一些摩擦,這裏麵究竟有哪些謎呢?

東西分葬的秘密

清朝皇室的陵寢,除了因清末東陵大盜而聲名鵲起的東陵外,還有一處不盡為人所知的西陵。清西陵位於河北省易縣城西15公裏的永寧山下,北起奇峰嶺,南到大雁橋,東至梁格莊,西至紫荊關,四周重巒疊嶂,樹木茂密,風景甚為幽雅,南臨易水河,隔水與狼牙山相望,東有2300多年前古燕國下都遺址。永寧山聳立為屏,九龍山、九鳳山拱聚王氣,東西華蓋山峙守門戶,易水河及其支流回繞其間,確是不可多得的“風水”寶地。

西陵的建築形式和布局與東陵相同,均按照清代嚴格的官式標準規製建造,等級森嚴,後陵小於帝陵,園寢又小於後陵。帝陵、後陵有紅牆環繞,但均以綠琉璃瓦蓋頂;行宮、衙署則是灰色磚牆,均以布瓦蓋頂。主要建築按照從南到北、從前到後的順序,由石像生、大碑樓、大小石橋、龍鳳門、小碑亭、神廚庫、東西朝房、隆恩門、東西配殿、隆恩殿、琉璃門、二柱門、石五供、方城、寶城、明樓、寶頂、地宮等大小建築組成。西陵同樣以大紅門為整個門戶。大紅門前有一單路五孔橋,造型優美,如同長虹飲澗,新月懸空。在陵區東部有乾隆年間建的行宮和喇嘛廟,為皇族祭陵時居住的地方和念佛的場所。光緒年間從高碑店至良各莊修一條鐵路,供帝後謁陵時專用。

西陵的建築保存完整,共有房舍1000餘間,石質建築和石質雕刻一百多座,建築麵積503萬平方米,占地100平方公裏,陵區的圍牆長達21公裏。雍正帝後的泰陵和泰東陵居陵區中部,西側為嘉慶帝後的昌陵和昌西陵,再西為道光帝後的慕陵和慕東陵,泰陵東側為光緒帝的崇陵。清西陵分布不如清東陵整齊集中,陵間有小路相通。在帝後陵旁還各自陪葬有妃園寢、王公和公主園寢。整個清西陵共埋葬帝後、妃嬪、王公、公主等計76人。此外,西陵還有一處沒有建成的“帝陵”,這就是末代皇帝愛新覺羅·溥儀的陵墓。溥儀3歲登基,年號宣統,選擇清西陵泰陵北4裏的旺隆村作為“寢室”所在的“萬年吉地”。但尚未破土動工,清王朝即行覆滅。後來溥儀由封建皇帝改造成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1967年10月17日病逝於北京首都醫院,葬入北京市八寶山公墓。據1994年報載,溥儀的骨灰又葬入清西陵,由天子到平民,最後又從平民而成為“天子”。

雍正皇帝的泰陵是西陵建築年代最早、規模最大、體係最為完整的陵墓。陵園始建於雍正八年(1730年),乾隆二年(1737年)竣工,雍正帝和一後一妃葬於此陵。陵入口處的標誌是三座巨大的石牌坊,過了石牌坊是一條寬10米、長2.5公裏的神道,神道將中軸線兩側的建築貫通起來。進入大紅門後,北側是具服殿,殿北是30多米高的神功聖德碑亭,重簷歇山頂,亭內的碑石上記載了雍正帝一生的功績。碑亭的四角各立有一座漢白玉石的華表,滿刻雲龍紋的浮雕,氣勢莊嚴。由此過七孔石橋,神道兩側排列的石獸、石人等皆垂首肅立,神態謙恭。再往北蜘蛛山後就是龍鳳門,四壁三門,上有用琉璃製作的雲龍花卉裝飾。門的兩側是碑亭、神廚庫、井亭等建築。再北是主殿隆恩殿,殿內明柱瀝粉貼金包裹,頂部飾旋子彩畫,梁枋裝飾金線,殿宇金碧輝煌。殿後依次是三座門、二柱門、石五供、方城、明樓等建築,寶城的下麵是地宮,雍正帝和後妃就合葬於此。

清朝入關之後,共傳十帝,其中清東陵隻有五帝五陵,其餘五個皇帝,除末帝溥儀未建陵外,剩下的四個都葬在清西陵。我國曆代實行的都是“子隨父葬,祖輩衍繼”的“昭穆之製”,清代十個皇帝,按理應該葬在一起,為何又分成東西兩個陵區呢?原來是雍正帝破壞了這一製度。

雍正選建西陵,找了種種借口。據原始檔案記載,他即位的第七年,命人尋找建陵“吉地”,先受命勘測的人在東陵的孝陵、景陵之旁占卜選擇吉地,未找到相宜之處。又選擇離孝陵、景陵不遠的九鳳朝陽山,請來精通堪輿的人相度,又以地勢布局不好、穴中的土又帶砂石、實不可用的理由否決。那麼大的陵區找不到理想的葬身之地,這個理由隻有三歲小孩才相信。做臣子的當然會明白皇帝的用意了。嗅覺靈敏的怡親王胤祥和大臣高其倬,深知雍正內心的真正意圖,於是聲稱在易縣境內泰寧山天平峪發現了“萬年吉地”,竭力向雍正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