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2章 清世宗雍正泰陵之謎(1)(2 / 3)

他們在奏章中稱讚那塊地方是:乾坤聚秀之區,為陰陽和會之所,龍穴砂水,無美不收,形勢理氣,各種吉利的方麵都具備。雍正看了奏章後,認為山脈水法,條理詳明,的確是上吉之壤。可是,這明顯地違背子隨父葬的製度,自己又不便馬上表示同意,便推說地方雖美,隻是距父親的景陵和祖父的孝陵相去數百裏,自己心中不忍。接著又明知故問地叫大臣們為他考證另辟陵區與古帝王規製典禮有無未合之處。皇帝的用心徹底暴露了,善於體承上意的大臣們於是從史籍中引經據典,指出夏禹葬在浙江的會稽,而自啟以後,都葬在山西夏縣,其間相距何止千裏。商湯葬在河南的偃師,太甲在山東的曆城,太戊在彰德府的內黃,武丁在陳州的西華,相去各有五六百裏。至漢唐諸帝,雖然都在陝西,但漢代的高祖、文帝、景帝、武帝分別葬在鹹陽、長安、高陵、興平等縣;唐代的高祖、太宗、高宗分別葬在三原、醴泉、乾縣,其間相去遠的有四五百裏,近的有二三百裏。證明曆代帝王父子的陵墓可以不建在一起,何況易縣及遵化地界與京師非常近,同居畿輔,其地實際上並不遠,與古製並無不合。並且陵寢地勢的走向與上天的征兆相符合,這關係到國運的興衰,能夠把陵寢建立在上天眷顧的地方,這才能開辟大清子孫的萬世基業。經過大臣們這番勸說,雍正才“朕心始安”,下令在永寧山下動工修建泰陵,首辟西陵陵區。

雍正不隨父葬東陵的真正原因至今不明。民間有一個廣為流傳的說法,就是他篡改康熙的遺詔,靠陰謀爬上帝位。幾百年來,關於雍正“改詔篡位”的傳說很多,並且有不同的版本,使它成為清初三大疑案之一。

一種說法是,康熙病重期間,傳旨召允禵來京,欲將大統傳給十四子允禵,其諭旨被隆科多隱瞞起來,直到聖祖駕崩之時,允禵也沒有回到京城,隆科多傳旨給了胤禛,胤禛即位。一種說法是,聖祖在彌留之際,手中有遺詔“朕十四子纘成大統”,胤禛設法將遺詔拿到手中,私自改“十”為“第”字,而後獨自一人來到康熙身邊,不許任何人進來。聖祖憤然大怒,拿起枕頭打向胤禛,胤禛跪地向父親請罪,不久傳出聖祖駕崩的消息,胤禛即位。

一種說法是,聖祖駕崩之前有遺詔“傳位十四子”,後來被胤禛和隆科多把“十”字改為“於”字,使遺詔變成了“傳位於四子”,而後入康熙的寢宮進一碗人參湯,聖祖駕崩,胤禛即位。一種說法是,雍正原名叫胤真,因聖祖遺詔傳位於胤禎(十四子允禵的原名),雍正將“禎”私自改為“禛”,出寢後宣布,說自己就是“胤禛”,於是當了皇帝。

或許是由於心中有鬼,他從封建迷信出發,擔心若和康熙葬在一起,會受到康熙的“報複”,因而把遠離東陵數百裏的易縣天平峪,確定為自己的墓地。然而,這隻不過是後人的一種傳說而已,並無實據。

不管雍正出於什麼目的不願和聲名顯赫的父親葬在一塊,但雍正開辟西陵的用意,除了為他自己建陵之外,還想叫嗣皇帝也追隨他葬入西陵,這卻是不爭的事實。然而他的兒子乾隆卻違背父意,以好“風水”作為選擇陵地的原則,另在東陵建成自己的裕陵。乾隆的兒子嘉慶葬在西陵。如此形成父子分葬的“兆葬之製”。乾隆為什麼製定這樣一個古怪的製度呢?

這是因為世宗雍正皇帝首先在西陵建陵後,其子高宗乾隆皇帝認為如果自己也隨其父在西陵建陵,會使已葬於清東陵的聖祖康熙皇帝、世祖順治皇帝受到冷落;如果在東陵建陵,同樣又會使其父雍正皇帝受到冷落。乾隆少年時受到祖父康熙的寵愛,將其帶到宮中教養長大,因此將自己的祖父當做偶像,在即位時就發誓,如果上天給他長壽,他在位的時間決不超過自己的祖父。康熙在位61年,穩坐了中國曆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帝王的第一把交椅。乾隆在當了60年皇帝後,還是精神矍鑠,完全可以打破祖父的記錄,但他硬是退位當了太上皇,可見對康熙的崇拜之深。所以在陵寢製度上,為解決對祖父和父親恪盡孝道的問題,乾隆皇帝定下製度,即從乾隆以後各朝皇帝建陵須遵循“父東子西,父西子東”的建陵規製,如果父親葬東陵,則兒皇帝葬西陵,父葬西陵,則兒皇帝葬東陵,稱之為“昭穆相間的兆葬之製”。這種墓葬製度形成了清東陵、清西陵現有的格局,也形成了清東陵、清西陵兩大陵墓群與中國明朝以前曆代皇家陵寢建陵製度的根本不同之處。然而,後來的一些帝王並沒有嚴格遵守這種殯葬製度,如嘉慶的兒子道光和鹹豐的兒子同治的情況就是如此。道光應葬在東陵,同治應葬在西陵,但事實與此正好相反。道光的陵寢原來建在東陵,竣工後,他發現地宮浸水,勃然大怒,下令拆除,改建西陵。同治死時,年紀很輕,尚未建陵。為了及早埋葬,西太後管他什麼“兆葬之製”,命恭親王奕沂和醇親王奕,前往東陵和西陵勘探,很快就確定了東陵的雙山峪作為陵地,並定名為惠陵。這裏並不強調喪葬的祖製對選擇陵址的支配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