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2章 清世宗雍正泰陵之謎(1)(3 / 3)

一般說來,清陵分成東陵和西陵的根本原因,是帝王們以封建迷信為指導,挑選陵址時一味追求好的“風水”。為了能葬入風景優美的地方,“子隨父葬”的製度可以拋棄,這就暴露了封建皇室人倫關係和忠孝道德的虛偽。當然,清陵之所以分成東西兩大陵區,也不能排除政治上可能存在的原因。這其中的根本原因就應該追根溯源到雍正,但對這一點,至今人們也還不太清楚,隻能說仍是個謎。

地宮中的雍正是有屍無頭嗎

對於雍正的死因有許多傳聞,多數傳聞說雍正非正常死亡,是被江湖女俠呂四娘所殺,而且把腦袋帶走了,皇宮裏急忙為其鑄金頭,才完屍葬於清西陵泰陵地宮,因此,泰陵地宮的屍體是有屍而無頭。據清代各種史料記載,雍正是暴死,至於死因,連乾隆的詔書中也說得含糊不清,這就使民間的傳說似乎變得確鑿無疑。也可能由於雍正生前大興“文字獄”,殺害許多文人,因此文人學者就編出許多故事來表達對當時皇帝的憤怒。

相傳呂四娘殺雍正是為給全家報仇。她的爺爺是呂留良,生於明代,死於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他熱愛明朝,曾發誓不為清朝當官效力,所以他削發出家當了和尚,取名耐可。當了和尚以後,他的反清思想並沒有改變,仍然著書立說用文字抨擊清政府,他曾經寫下“清風雖細難吹我,明月何嚐不照人”的詩句,藐視、諷刺清政府。由於他的詩詞主題鮮明,感染力強,煽動了一些對清朝不滿的文人官吏鋌而走險。

雍正年間有一個叫曾靜的人,因考試劣等未被錄用,產生了與清王朝對立的情緒。他讀了呂留良的詩文以後,深受啟發,立誌反清,於是他派一名叫張熙的學生,給川陝總督嶽鍾琪寫了一封信,勸嶽鍾琪起兵反清。不料,嶽鍾琪雖說是嶽飛的後代,但更是雍正皇帝的得力將領,非常忠於雍正,所以他見到這封信後,將張熙扣押並嚴加審訊。他軟硬兼施,迫使張熙供出了曾靜,曾靜被拘受審的時候,又把責任全部推到了呂留良身上。他說:“我是聽了呂留良的邪說,才對朝廷起了疑心,犯了彌天大罪,我一定俯首認罪,甘服上刑。”曾靜的坦白交代,使雍正非常滿意,開恩特赦了曾靜。

在雍正看來,曾靜的舉動是呂留良的詩文蠱惑所致,而呂留良的詩文則是發自內心深處的心頭之恨,所以呂留良的罪過甚於曾靜幾倍。於是,一道諭旨,呂留良全家滿門抄斬,所有書刊勒令焚毀。當時,呂留良及其子呂葆中已故去多年,不能活殺就揚墳戮屍,還在世的呂毅中被斬,其所有叔伯、子孫、妻妾等全家大小老少八百口有的被殺,有的被發配邊疆。呂家被滿門抄斬,在混亂中,呂留良的孫女——呂四娘偷偷逃出來,被河南登封少林寺的靜一道人偷偷帶走並收為徒弟。雍正得知這一消息,害怕武藝高強的靜一道人來行刺,所以找了很多武林高手追殺靜一道人,靜一道人隻好躲在深山老林裏。

一天,雍正得知他的準確地址後,就派很多精兵把守各個路口,又派了數名武林高手進山捉拿,由於寡不敵眾,靜一道人被殺害。臨死前,他大義凜然地向殺害他的人說:“你們的主子奸詐狡猾,作惡多端,今天你們殺死我,你們的主子也逃脫不了被殺的命運,一月後,必有人為我報仇。”靜一道人這番話傳到皇宮裏,使雍正大驚失色,數日寢食不安。一個月後,雍正果然被刺,刺客就是靜一道人的徒弟——呂四娘。

原來,靜一道人被殺後,呂四娘目睹師父的慘死,想起了自己家破人亡,仇恨的怒火燃燒胸膛。為了報仇,她隱姓埋名混進了清廷選秀女行列,果真入選了,被分配在雍正身邊。由於她報仇心切,日子不久就把雍正殺了。也有人說是呂四娘憑著高超的武藝夜闖紫禁城,當場殺了保護雍正的數十位高手,取了雍正的項上人頭,揚長而去。宮廷傳聞,由於呂四娘將雍正的頭顱帶去祭奠自己的家人和師父,所以泰陵雍正墓中的頭顱是皇後命人用黃金做了一個人頭代替。

對於這種說法,民間一直廣為流傳,清廷似乎也有難言之隱,對雍正的暴卒不願加以澄清。然而,專家們對民間傳說卻提出了質疑,他們根據現存的各種資料,猜測雍正可能死於長期服食所謂的“仙丹”從而引起鉛中毒而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