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種推測認為:皇後是因故落水自殺或他殺而亡的。野史記載:三月十一日夜,乾隆東巡回京,駐紮在德州。乾隆在舟中宴飲淫樂,皇後激切進諫,乾隆加以辱罵。皇後又羞愧又氣憤,投水而死。這裏皇後是自殺。《清朝野史大觀》中記載:高宗乾隆帝孝賢皇後,是傅義忠公傅恒的姐姐。相傳,傅恒夫人與高宗私通,皇後於是屢次和乾隆反目,乾隆心中憤恨不平。當乾隆南巡返駕回京到達直隸境內的時候,帝後同宿禦舟中,偶爾談論到舊事,皇後大肆譏諷,高宗大怒,逼迫皇後落水而死。回到京城後,宣稱皇後是病死的,但內心始終覺得慚愧,於是追封皇後“孝賢”的諡號。這裏皇後又是他殺。蔡東藩《清史演義》說:皇後之弟妹即傅恒夫人,在皇後千秋節時前來祝壽。酒宴間聯詩。乾隆起句道:“坤闈設帨慶良辰。”皇後續道:“奉命開筵宴眾賓。”傅恒夫人隨續道:“臣妾也叨恩澤逮。”乾隆則接道:“兩家並作一家春。”酒後乾隆同傅恒夫人私通,被皇後察覺。皇後同乾隆從此產生芥蒂。雖然這些野史演義不足為證,可有人發現乾隆在皇後死後所頒發的諭旨中似乎話中有話:皇後生病,經過數天休息已經漸愈,忽然逝世,是在德州舟上忽遭“變故”,乾隆帝又稱皇後之死為“事故”。因此有人猜測皇後似乎並非病故,而是事出他因,總之是死得不明不白。
其實,乾隆帝與皇後的感情還是很好的。史料記載:富察氏死後,乾隆悲痛不已,連續九天,每天在皇後靈柩前三次擺上供品。乾隆用富察氏生前所希望的“孝賢”二字,來作為她的諡號。孝賢皇後富察氏的靈柩,安放在裕陵地宮四年多。在這段時間裏,乾隆皇帝共為她祭奠100多次,多次酹酒做詩,字裏行間流露出他無限緬懷內疚之心情。
在裕陵地宮中的另一位皇後魏佳氏,初為貴人,後依次晉為嬪、妃、貴妃,生下皇十五子顒琰即後來的嘉慶帝,乾隆四十年死,年49歲。因為魏佳氏是由第一位皇後所教養成的,乾隆愛屋及烏,所以一並埋葬地宮。乾隆六十年,以顒琰為皇太子,令追贈其母為皇後。這位魏佳氏福分不夠,沒有看見兒子登基,也沒有在生前當上皇太後。死後能破格升為皇後,也算是托兒子的福。可惜最終也沒有好結果。據當地一位鄉民說,孫殿英盜墓之時,有兩名士兵掀開一具棺木,棺槨中的人宮裝娥娥,絢麗涵秀,美晰如生,瑁簪珠履,九色斑龍。兩人打算抬出棺外,扒下這件滿綴珠翠蟒袍,哪知屍一離棺,仿佛聽見一聲呻吟,玉容微粲,兩人嚇得膽裂魂飛,立刻癱在地下,不但神誌喪失,而且口不能言。因為當時一人扶頭,一人抬腳,一個抓住珠冠寶帶,一個緊攢花盆鞋底,由這些斷錦碎幘,才知道那位麵貌如生的敢情是嘉慶生母孝儀皇後,所占地脈正是靈氣所聚,所以百年不腐。傳說也許是空穴來風,但故事卻未必沒有絲毫意義。
沒有入葬裕陵的皇後
乾隆的第二位皇後烏拉那拉氏是佐領那爾布之女。乾隆做皇子時,烏拉那拉氏被冊封為側福晉。她不僅深得皇帝寵愛,而且頗討皇太後喜歡。乾隆登基後,封為嫻妃。在皇後富察氏死後,她由貴妃晉為皇貴妃,統攝六宮事,再被冊封為皇後。在乾隆三十年初,皇後陪皇太後和乾隆第四次下江南。在途中,皇後剛過48歲生日,就出了問題,傳說被乾隆打入冷宮,削發為尼,這就是民間所盛傳的“乾隆休妻”事件。這是怎麼回事?這位沒有進入地宮的皇後葬在何處呢?
野史相傳那拉皇後為人端莊耿直,平時她就對風流放蕩、無羈無度的乾隆帝約束較嚴,當得知乾隆帝要陪同皇太後遊曆江南時,她也奏請同行。乾隆帝不允所請。但那拉皇後在啟程那天,並不請旨,以恭侍太後、盡孝心的名義,徑自登上太後的鳳舸,一同下江南去了。行至揚州,乾隆帝久仰“腰纏十萬貫,騎鶴下揚州”的典故,到了這煙柳繁華的溫柔鄉,怎會不盡興為快?這位花花天子步入了秦樓楚館,對那些俏麗的絲竹女子十分迷戀。侍衛大臣為討得主子的歡心,精心挑選了幾十名號稱“夜度娘”的女子,讓她們齊聚龍舟,吹拉彈唱,輕歌曼舞,陪伴著乾隆帝飲酒行樂。那拉皇後早對乾隆帝貪戀酒色表示不滿,這日,時近黃昏,龍舟上陣陣樂聲傳入皇後耳中,猶如亂箭攢心一般。她回至鳳舸之中,尋思上書一封,以古喻今,痛陳利害,希望乾隆閱後能有悔改。寫完之後已經是夜深人靜了,皇後忽然看到乾隆龍船的桅杆上高懸一盞紅燈,頓時愣住了。紅燈,本是皇帝召幸女子的標誌,如今出巡途中,又無召幸妃嬪,怎會紅燈高照呢?皇後又急又氣,顧不得內監的勸阻,強闖乾隆臥室,驚醒了正擁妓入睡的乾隆。乾隆惱羞成怒,大發雷霆。皇後長跪不起,聲淚俱下,請求乾隆看完諫章。乾隆不看猶可,這一看,好似火上澆油,怒焰三丈,宣旨將皇後打入冷宮。事後,皇太後不了解真實情況,又聽信乾隆帝一麵之詞,也責怪皇後失禮。皇後問心無愧,不願再返宮禁,情願在大明湖畔落發為尼,晨鍾暮鼓,了此一生。若幹年後,那拉皇後染疾謝世,乾隆帝命以皇貴妃禮入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