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6章 乾隆皇帝裕陵之謎(2)(2 / 3)

蔡東藩在《清史演義》中的“遊江南中宮截發”回目內容與民間傳說基本相似。小說中寫乾隆在和珅陪伴下遊金陵秦淮河,登舟遊幸,感歎:“北地胭脂,究不及南朝金粉!”乾隆同和珅在舟中,擁妓酣飲,色迷心醉,後被皇後發現,二人發生口角。皇後氣憤不過,竟把萬縷青絲,一齊剪下。就是說,皇後勸阻皇帝不要出去尋歡作樂,因而惹惱了乾隆皇帝。這種說法可能出自想像,但皇後惹惱了皇帝是肯定的。從此皇後烏拉那拉氏就被打入冷宮。若不是眾位大臣苦勸,乾隆皇帝就會重演當年他的曾祖父順治皇帝廢掉皇後的故事。第二年,也就是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七月十四日,皇後烏拉那拉氏終於在冷宮中走完了49歲的人生之路。

這件事情在正史中又是怎樣解釋的呢?清宮檔案記載:閏二月十八日,皇後在行宮吃早飯時,還得到皇帝賞賜。到了晚飯時,皇後卻不見了蹤影。她的名字被黃簽蓋上。皇後哪裏去了?有人說她發了瘋,在杭州削發當了尼姑;也有人說她被先行遣回了京師。清宮的《上諭檔》記載:閏二月十八日,乾隆派額駙福隆安扈從皇後那拉氏,由水路先行回京。那麼,皇後為什麼被遣送回京?

清朝正史記載:乾隆三十年,皇後陪同皇上南巡,到達杭州,觸怒皇上;皇後剪發,皇上更加不高興,命令皇後先還京師。三十一年七月,皇後逝世。滿洲有個習俗,親人故去才“斷發成服”。因此,皇後剪發,犯下大忌!皇後死訊傳來時,乾隆皇帝正在木蘭圍場打獵。他並沒有停止打獵,隻是命皇後那拉氏的兒子回京辦理喪事,並命喪儀照皇貴妃禮辦理,也就是說要從皇後降一個等級到皇貴妃。皇後烏拉那拉氏葬於裕陵西側的裕妃園寢明樓後大寶頂內。

那拉氏皇後到底因為什麼原因而觸怒乾隆,以至於帝後反目成仇,老死不再相見,正史中沒有記載,但皇後惹惱皇帝的事情是肯定有的。不過到底是什麼事情居然能讓素來受寵的皇後一日之間被打入冷宮,這隻有當事人才知道。此事必然非常惡劣,傳出去有損皇家威嚴,以至於正史也不敢記錄。但我們知道,從此以後,乾隆在其後30餘年的帝王生涯中再也沒有立後了,可能就是因為這件事情使他下定決心擺脫後宮的幹擾,因此民間的“休妻”一說也不是沒有道理。

“香魂”一縷歸何處

在乾隆陪葬墓中,最為離奇的就是人們所津津樂道的香妃傳奇了。香妃,曆史上是否確有其人?她的身世如何?她是怎麼死的?她死後葬在哪裏——是新疆喀什,是北京陶然亭,還是遵化清東陵?世間有種種野史、筆記、小說、詩文、戲劇、影視,令人迷惑,無所適從。

關於香妃的故事,民間有兩種傳說。

第一個版本是香妃喜劇說:香妃天生麗質,身有異香,美貌絕倫。她家世居南疆葉爾羌,兄長因不滿霍集占虐政,舉家搬到伊犁。其兄在反對霍集占之亂中,心向清朝,立下功勞。他們受詔到了京師,後來長住在北京。香妃入宮,受到皇太後的喜愛和乾隆帝的寵幸,生活過得很幸福。香妃死後,乾隆悲痛不已,恩準將香妃屍骨運回新疆喀什入葬。至今新疆喀什尚有香妃墓及香妃木棺。這種說法在當地維吾爾族廣為流傳。

第二個版本是香妃悲劇說:香妃是乾隆年間平定回部大小和卓木叛亂時,被擄進皇宮的。乾隆因其貌美,且體有異香,而冊封其為香妃,並對她大加恩寵。但香妃矢誌守節,隨身懷刃,準備殺帝報仇。皇太後聞訊,召香妃入宮,賜死,後葬到清東陵。

正史記載:容妃,和卓氏,是回部台吉和紮麥女。初入宮時,封為貴人。後來累晉為妃。逝世於乾隆五十三年。

1979年10月,一個偶然的機會,清東陵乾隆裕陵的妃嬪園寢中,有兩座妃嬪墓穴因漏雨而塌陷。文物工作者在清理墓穴時,發現許多珍貴實物,通過分析清宮檔案及墓中遺物,從而揭開了香妃之謎。現在可以確認民間盛傳的香妃就是乾隆帝41位後妃中惟一的維吾爾族女子,宮中賜號為容妃。

經過考證,這位傳說中的香妃傳奇的一生基本清楚:容妃,生於雍正十二年九月十五日,比乾隆帝小23歲。她是秉持回教的始祖派噶木巴爾的後裔,世居葉爾羌,即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塔裏木盆地西南部的莎車;其族為和卓,故稱和卓氏,亦稱霍卓氏。容妃的父親為台吉和紮麥。乾隆二十年,清軍平定準噶爾部阿睦爾撒納叛亂,解救了曾被囚禁的墨特的兩個兒子——波羅尼都與霍集占。不久,這兄弟二人又搞起了叛亂,圖謀反清自立,占南疆,自稱巴圖爾汗。容妃之兄圖爾都,因不屈順於叛酋兄弟,全家被迫從南疆的葉爾羌遷往北疆的伊犁。乾隆二十三年,清朝大軍征討霍集占到達葉爾羌,容妃的叔叔額色尹協同圖爾都及其堂兄瑪木特也奔赴葉爾羌,配合清軍作戰,平定了大、小和卓木叛亂。而後,額色尹、瑪木特被召入京師,乾隆以額色尹等為派噶木巴爾後裔而加封為輔國公,瑪木特受封紮薩克一等台吉,容妃之兄圖爾都入京後,也封為一等台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