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6章 乾隆皇帝裕陵之謎(2)(3 / 3)

乾隆二十五年,容妃進宮,最初的封號是和貴人,時年27歲。皇太後很喜歡和貴人,進宮第三年,即乾隆二十七年,冊封她為容嬪,時年29歲。乾隆三十三年,35歲的容嬪在皇太後的賞識下,升為容妃。因容嬪進宮以來一直穿著回族朝服,沒置滿洲朝服,所以在封妃的前夕,專門行文,為其裁製冠服。乾隆三十六年,容妃隨乾隆東巡,同行的六位妃嬪遊曆了泰山風光,拜謁了曲阜孔廟,一路上容妃膳食受到了格外的賞賜,有回回餑餑、羊西爾占等50多種。乾隆三十八年為容妃慶40千秋,乾隆賞了容妃無量壽佛、玉如意、青玉壽星等珍寶和大量銀兩。四十三年乾隆帝盛京之行,在隨行的六位妃嬪中,容妃居第二位。容妃在宮中深得乾隆帝寵愛,每逢賞賜後妃們哈蜜瓜時,一般妃嬪賞青皮瓜,隻有容妃常常受賞花皮瓜,這品種是皇帝食用的上等哈蜜瓜。乾隆五十三年四月十九日,容妃薨,時年55歲。

從上麵的敘述可以看出,香妃即容妃很受乾隆和太後的喜愛,她在宮中受到特殊的照顧,生活習慣、民族風俗都得到應有的尊重,那麼,香妃死後,是否葬在裕陵呢?

真正的“香妃”墓坐落在清東陵的裕妃園寢內,在寶城東側第二排第一號墓裏,埋葬著容妃。20世紀70年代容妃地宮前踏垛塌陷,在清理修補時,發現地宮內積水很深,石門敞開。排水後發現地宮內由一道石門、四道石券組成,罩門券很短,門洞券也較窄。在梓券後麵的金券內,一具紅漆棺木停放在寶床之上,棺側被砍開一個大洞,棺內已空空無物。在杉木紅漆棺頭,有手書的金漆行文字跡,係伊斯蘭文的《古蘭經》。棺外西側,於泥水中發現一具頭骨、一條長93厘米的花白發辮,上麵結有紅色的頭繩。西北角的棺木下壓著一些繡花、緙絲袍褂的殘片,還有幾件織成的袍料。這些織物的機頭上織有“江寧織造臣成善”、“蘇州織造臣四德”、“機匠王奇”等字樣。尤其是一條黃色八寶花綾織成的“哈達”最為引人注目,它與北京白塔寺的塔腹內所出的乾隆年間的五條彩色的哈達很相近,機頭上所織的文字,也類似“吉祥頌”。其他各色寶石、貓眼石、鑽石、珍珠等飾物零星散見,為數不多。另有幾顆牙齒和指甲。這些實物對於考證容妃的身世,是極為難得的資料。因為清代帝、後、妃的棺槨上,大多是鐫刻藏文佛經,用以超度亡靈,容妃棺木上獨書伊斯蘭文《古蘭經》,頗為罕見,也是死者生前信仰及民族所屬的證物。另外墓中所出的貓眼石與發辮,證明了死者的身份和年齡。容妃是按照清製,穿朝服結發辮,飾有妃等級貓眼石入葬;花白發辮與檔案所載容妃年齡55歲相吻合。發辮通過化驗,以及墓中所出的頭骨,也顯示出維吾爾族女性特征,其骨縫疏密程度及牙齒磨損狀況,也證實了容妃的卒年是55歲。還有墓中所出的織物上的文字,與文獻所載相對照是完全一致的。清宮檔案中載容妃生前曾在蘇州織造了一批織物,正是四德任職時所織造。這些織物及織物上織有的織造官姓名,旁證了容妃生活的年代。大量史實和物證表明,香妃就是容妃,既不是叛亂頭目霍集占的妃子,也沒有被皇太後賜死。她和她的家族在維護清朝多民族國家的統一中起到過積極作用,作出了一定的貢獻,是值得肯定與傳頌的。

相關鏈接

1.裕陵地宮被稱為“地下佛堂”和“石雕藝術寶庫”。專家認為,從陵製的更易上可覓出宮廷政治鬥爭的蛛絲馬跡;大量藝術作品的題材深刻反映了清代文化風貌。

2.裕陵地宮中埋葬著乾隆和其兩位皇後、三位皇貴妃,陪葬的裕陵園寢埋葬著包括被廢的皇後那拉氏和香妃在內的36位妃嬪。

3.據傳乾隆陵寢中一柄珍貴的西域進貢的蟠龍寶劍被孫殿英盜後獻給戴笠,在戴笠撞山後,此寶劍皮鞘被毀,上麵鑲嵌的五顆價值連城的寶石全毀,但寶劍仍熠熠生輝、寒氣逼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