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物產
較雁門關以南地區而言,雁北地區的自然條件更為惡劣些。氣候寒冷,積溫偏低;風沙大,風期長;降雨稀少,有效降雨更少,多數降雨集中在七至九月,此時的莊稼已進入成熟期或收獲期;霜雪來得較早,莊稼生長期較短。因故,當地在過去相當長的一段曆史時期內,都以種植生長期較短、耐寒、耐旱的小雜糧為主。蔬菜品種不多,隻限於大白菜、圓白菜、土豆、蘿卜等幾種大路菜。產量不高,糧食產量大致在每畝一二百斤,蔬菜畝產很少能超過三千斤,自給不足。
農作物品種單調不僅僅受限於自然環境,也與經濟與社會發達程度相關。在一個相對封閉的地域內,傳統經驗以及由此形成的傳統觀念具有相當大的遲滯性。事實證明,這一地區的物產能力其實不小,種類也是相當豐富的。小雜糧之所以被冠以“小”,隻是因為它們的單位麵積產量相對較低,但從品種數量上來講,正好相反,品種繁多,計有穀子、黍子、糜子、稗子、高粱、蕎麥、蓧麥、大麥、葫蔴、黑豆、黃豆、小豆、芸豆、蠶豆、紅小豆、豇豆、豌豆等等。從現代養生的角度講,小雜糧比大宗糧食產品更受人推崇,多數具有降糖、降脂、降壓等功效。除此以外,其他許多人們認為不好在當地種植的品種實際上也可以種植,而且品相不差。小麥被引入後長期種植,直至實行承包製以後才被淘汰。在當地人的記憶中,上世紀六十年代以前尚無玉米種植的先例,但在農業學大寨時期,政府要求保證產量,玉米被引進,長得並不差,現今已成為當地主打產品。特別是在改革開放以後,經濟效益被放在首位,人們千方百計尋找可以獲得更多效益的種植品種,大都獲得成功。將近三十年來,該村先後大麵積推廣過板藍根、西紅花等藥材,長勢很好,收益也不錯。蔬菜方麵,各種細菜都有種植,效益也都很好。養殖業方麵,過去的畜禽品種也是較為單一的,主要以豬、羊、雞和牛驢騾馬等大牲畜為主,前者供食用,後者供役用,現在都已發展到規模養殖。一些特種養殖也有發展。
當然,物產的拓展主要還是與自然條件的變化有關,氣候變暖使無霜期加長,為許多對緯度要求較高的作物的被引進提供了可能。
當地野生動植物品種也是較為豐富的。野畜計有野豬、黃羊、狼、狐、獾、麅、貓、狗、兔等;野禽類計有喜鵲、烏鴉、斑鳩、鷹、燕、鷂、啄木鳥、麻雀、貓頭鷹、山雞等;其他計有田鼠、蝙蝠、青蛙、蛤蟆、蛇類、刺蝟等。與普遍存在的情況相同,野生動物品種和數量都在減少,有的已近絕跡了。
野生植物除牧草和一些無名花草以外,這裏記敘的主要是藥用植物和可以食用的植物。藥用植物按藥性劃分大致有以下幾種:
1.發表類:麻黃、防風、薄荷、柴胡、木賊。
2.瀉下類:大黃。
3.清熱類:黃連、黃芩、地骨、連翹、蒲公英、紫花地丁、馬齒莧、青蒿、板藍根。
4.利水瀉濕類:車前子、茵陳蒿。
5.祛風濕類:蒼耳子。
6.安神類:酸棗仁、遠誌。
7.理血類:大薊、小薊、地榆、側柏葉、艾葉、益母草、桃仁。
8.補益類:黨參、蛇床子、莬絲子、枸杞子、沙參、百合。
許多野生植物的花、果、莖、根中富含多種營養成分,在過去常年不斷的貧困和饑餓中,它們為養育當地居民起到了非比尋常的作用。楊樹葉、柳樹葉、榆樹葉、榆錢兒、榆樹皮、苦菜、甜苣、馬齒莧、落蘺、蒲公英、沙蓬草、野蒜、白蒿、堿蔥、老來紅、老牛草、狗舌頭葉子等等,都是曆代窮苦農民必吃的食物。堿蔥,也稱堿叢叢,是一種隻在鹽堿地裏生長的很矮很嫩但很密集的苔蘚類植物,口感不好,也談不到有多少營養,但在貧苦年代,許多人都拿它來充饑,這是當地的一大特產。當地有一句老話叫“燒圪針、吃堿蔥,到了黑夜不點燈”,是對貧困年代的真實寫照。圪針也是鹽堿地裏的特產,渾身帶刺,但質地較為硬實。舊時炭貴,買不起,當地木本植物又少,人們就到地裏摟圪針,做飯取暖。一頓飯燒下來,主婦們的手掌被紮得鮮血淋漓。
這也算一方水土養一方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