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裏成立了民兵隊,兒童團,抓洋煙燈,抓吸洋煙的人。有哪個英雄好漢自告奮勇敢過關?尚有在半夜做飯被逮著的,逮著就被沒收了。交夠國家的,留下集體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新中國成立以後,有過許多次運動,運動是國家曆史的一部分,也是村史的一部分。以下是對這個村幾次較大型運動過程的記敘,從中可以看出,運動對村民的生活和生存狀態會產生深刻影響,同時,村民的態度也會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運動走向和深入程度。
一、禁煙
山陰縣於1946年解放,新政權頒布的第一個法令,就是禁煙肅毒,改造煙民。
當時,安岸莊約有耕地2000畝,其中有400多畝種植鴉片,村人稱洋煙。種鴉片的地集中在村東,全是園地。種洋煙比種其他作物能多掙許多錢,所以村民們有好地全種洋煙,好肥料全放在洋煙地裏。隔不遠打一眼井,每眼井配一套承杆或轆轤,後生們脫光了膀子,拚命盛水往地裏灌。糞大水勤,不用問人,每到開花季節,滿眼一片豔紅。豔紅過後,被稱作洋煙圪蛋兒的洋煙果實就逐漸大起來,長到李子大小時,就可以收割了,無名指上戴一個戒指一樣的鐵圈圈,上邊有一個刀刃,繞著煙果拉一圈,白色的奶子就稠糊糊地滲出來,然後用手指一抿,再刮到一個小筒狀的鐵盒裏,回家在鍋裏熬製一會兒,就成了黑色的膏狀物,那就是煙土了,就可以上市交易了。洋煙能帶給村民好的收益,但更多的是毒害,吸食的也不少,喝洋煙自殺的也不少,甚至用洋煙報仇的也有。鄰村有兩家男人不對頭,這家男人比較強勢,那家男人常吃虧,吃著吃著就想起個辦法,他開始關心起對方的兒子來。他自己抽洋煙,也讓對方的兒子抽,兒子不會,說不抽,他就攛掇:“這有啥哩?玩玩嘛,吸了以後好著哩,雲遮霧罩地,好著哩。”那兒子經不住誘惑,就試,他就白白供給,試著試著上癮了,他還供,鞏固成果的意思,一直供到那兒子離了洋煙不能活了,他才切斷供給,直到這時,對方家長才知道有這事,但已為時太晚,不久,一個好端端的殷實人家就被兒子吸塌乎了。
對於鴉片的毒害,村人早已深惡痛絕,新中國成立後上級一發號召,大家都擁護。村裏成立了民兵隊、兒童團,抓洋煙燈,抓吸洋煙的人。深更半夜,爬牆上屋,一旦發現有誰偷吸,立馬抓住,沒收燈具洋煙,把煙管折斷,把“洋煙猴”送到區上去戒毒。有人私下還販賣,抓住以後,立即送交政府嚴肅處理。
一年以後,政府實行統購鴉片的政策,說是購買,其實是強製的,帶有收繳的意味,誰家有積存的鴉片都必須交公,然後給予一定的價格補償。許多人不願意,禁煙小組就實行群眾公議,議出誰家有多少,就必須交多少。公議是個好辦法,就等於法院宣判,誰都不敢違抗,有的人家裏實在沒有公議的那麼多,就私下勻兌一些,湊足數量上繳,這些人都是擁護和執行政策的。也有對抗的,裝在缸裏,埋在地下,還有人乘機收購,製成“料麵”倒賣,從中牟利,但這都是個別現象,在民兵隊和兒童團的整肅之下,大部分被揭發出來並被處理。與此同時,對一些有名的洋煙猴采取政治教育和家人規勸等辦法,到五十年代初,該村鴉片就基本絕跡了。
二、土改
山陰的土改始於1947年初,當時,在西山地區的上立羊泉村和織女泉村搞了兩個試點,其方法是發動群眾,開展對地主老財的鬥爭,把地主的糧食拿出來分給群眾,並且鎮壓了兩名地主,沒收了他們的全部財產。接著,按人口平分了土地。此後,全縣地主富農紛紛外逃,有的到應縣、大同,有的到包頭呼市,跑到內蒙的最多。縣委發現後,立即組織力量,把所有名氣較大的鬥爭對象抓起來,集中看管,當年十月份,山陰縣委在水頭村召開土改工作會議,部署全縣土改,並組建工作組,分赴各村,指導工作。
土改依據的政策文件是當時晉綏邊區發的一個名為“告農民書”的文件,其核心是“一切權力歸農會”,“群眾願意怎麼辦就怎麼辦,群眾說怎麼處理就怎麼處理”。群眾成了真正的主人。
土改大致經過了五個階段,一是走家串戶,紮根串聯,召開大會,讓貧苦農民“倒苦水”。二是由群眾評議,給各家各戶定成份。成份檔次如下:地主、富農、中農、貧農、雇農。地主最富有,剝削現象嚴重;家庭富裕、剝削較少的是富農;有土地、有耕畜自給自足的是中農;租地過日子的是貧農;純粹沒地靠給別人當長工過活的是雇農。其中中農又分上中農和下中農,比中農稍好點的是上中農,稍差點的是下中農。當時有一個說法:“中農是團結的對象”,還有一句歌詞:“貧農下中農一條心”。可見土改不僅僅是以貧富定成份劃財產,而且也關乎日後的政治地位。三是在劃定成份的基礎上開展對地主富農的鬥爭,清算和沒收財產。四是分配勝利果實,群眾稱為“分浮財”,把沒收來的糧食、家具、牲畜、衣物等等全部分給群眾。五是按“抽肥補瘦、抽多補少”的辦法,按人口平分土地並頒發土地證。土改是一次大的社會變革,是一種實現人人平等公平占有的非常措施,因其“非常”,所以會傷人,會使階級矛盾更加對立。在社會分配和社會成員占有財物極不公平的狀態下,變革或革命的情緒總是會滋生會蔓延並會形成強大的潮流。如何避免,如何使社會穩定成員和諧,很值得深思。
三、鎮反
鎮反運動是新中國成立初期鎮壓國民黨殘餘勢力的一次重大鬥爭。國民黨敗退以前,在大陸組成了眾多的反動團體,其中一個反動會道門組織叫“一貫道”,專門進行破壞活動,我們看《林海雪原》,東北那地方也有一貫道存在,說明這個組織是廣泛的。一貫道主要是製造和散布謠言,破壞剛剛安定的社會秩序。一個在當地流傳甚廣的謠言,是說“蘇聯和中國友好,蘇聯需要大量的男性睾丸和女性乳房來製造原子彈”,並說:“某某村的某某男已經被割了睾丸,某某村的某某女已經被割了乳房。”我們在這裏說“睾丸”,說“乳房”,隻是為了文字的優雅,實際一貫道散布的謠言很直白,就是說“騸蛋”和“割奶”。在散布謠言的同時,還有行動配合,每當夜深人靜時,一貫道成員故意上房,沿著牆頭和房頂亂跑,弄出許多聲響,不時喊叫道:“來了,來了!”“騸了,騸了!”還有的一貫道在半夜燒硫磺放鬼火,加劇恐怖氣氛。對此,那時的村民是無知的,因為他們不知道製造原子彈是不是就需要這些原料。盡管大家將信將疑,但是架不住房頂上的腳步聲嗵嗵響,所以,大家都人心惶惶,都不敢出門,連生產也不搞了,播種期快過了,沒人敢到地裏去。這樣的亂象延續了半年有餘。到了秋天,當時該村所屬的察哈爾省公開鎮壓了一批一貫道頭目,並讓群眾大張旗鼓地揭發批判,這樣才真相大白。一貫道的首要分子是壇主和點傳師,都是對新政權不滿的首惡分子,但這樣的首惡分子並不是很多,多數是受蒙騙的群眾。該村曾經揭發出有人加入過一貫道,但被揭發的人聲稱是“老君道”而非“一貫道”,因被揭發時,鎮反運動已過,所以也就不了了之。
四、合作化
合作化運動是從1951年開始的。我們知道,當地於1946年解放,隨之進行了土改,分田到戶。但是,對於貧困農民來說,有了土地也不便耕種,因為役畜和農具不足,有的有,有的沒有。為了解決這一矛盾,在政府的號召下,許多農民自願聯合,成立了互助組、變工隊。今天你給我種地,明天我幫你鋤苗,一切都折成工日,到時齊工找補。這種辦法解決了許多單幹難以解決的問題,對於農業發展起到了很大的促進作用,但是還有問題,有些赤貧戶既無農具,也無勞力,互助組不願接收。為了讓所有農戶都達到有田能種,共同發展,1952年,該村又響應政府號召,在原有互助組、變工隊的基礎上,試辦了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即以群眾自願入社為主,將土地、役畜、農具等全部歸到集體,登記造冊,作價入社,然後大家集體勞動,秋後實行“按勞分配,多勞多得”。因為當時對合作社的發展前途沒有把握,為了避免今後有可能出現的因解散而出現的財產糾紛,不僅登記造冊時對各戶所入的農具、役畜等都有明確記載,而且還給所入的農具、役畜等貼上了標簽。役畜的標簽是在耳朵上打眼,按一個金屬扣,上邊打上戶名,比如高廷宏、樊二旦等等。那時,村內經常有這樣的現象,放牲口的回來,交代飼養員說:“今兒高廷宏一天不吃草,好像是生災了。”或者,飼養員問:“樊二旦蹄子怎了?一拐一拐的。”放牲口的說:“那狗日的發情燒香哩,見了母牛就想爬,一整天在地裏瘋跑哩,大概是崴了。”這種以主人稱呼牲口的習慣一直延續到建立人民公社。
山陰縣的人民公社化是1958年實行的,並且是在三天之內完成的。這年秋天,秋收還沒有結束,雁北地委就下達指示,要求各地迅速邁入公社化。地委要求縣委,縣委要求各區各鄉,各區鄉要求各村,三天之內,全縣所有區鄉莊嚴宣布人民公社正式成立,區鄉政府改稱人民公社,與此同時,各村改稱生產大隊,下設若幹生產小隊,一個類軍事化的生產組織從此普遍建立。當時的《山西政報》為此還刊發了一條消息,題目是“奮戰三晝夜,全縣公社化”,說的就是山陰。事實上,早在1956年,全縣各村就已經普遍建立了高級社。與初級社相比,高級社已經具備了公社化的雛形,所有的農戶都入了社。安岸莊有三個高級農業合作社,1958年公社化時,三個高級社改稱三個生產小隊,從此進入集體化時代,所有農戶的生產資料包括人身全部歸到了集體。這一年開始吃食堂,全村人在一口大鍋裏攪稠稀,將近年餘。
公社化的分配製度主要體現在糧食分配和收益分配上。糧食分配是公社化分配製度最主要的一個環節。在糧食分配過程中,首先要核實產量,在此基礎上,由大隊編報分配方案,報公社批準,再報縣核實備案。具體編報辦法是:總產量減去籽種、飼料、人員基本口糧,然後繳售愛國糧,再留集體儲備糧。剩下的作為機動糧,或者再作貢獻,賣給國家。在分配原則上,基本是先國家,後集體,然後個人。社員的口糧部分分兩種,一種是基本口糧,一種是勞動補助,稱作工分糧。所謂基本口糧,就是把平均口糧按人七勞三的辦法分成,每人分得百分之七十,剩下的百分之三十作為工分糧,補助給那些出勤的農民,多出勤多補助。實行這種辦法的目的是促使社員多參加集體勞動,多做貢獻。勞力以外,尚有烈屬、軍屬、幹部家屬和“五保戶”,統稱“四屬戶”,他們的口糧標準按平均水平分配,按規定,分糧時要按當時的糧價交錢,但實際隻有幹部和職工家屬有時交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