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8章 張居正的為官之道(2 / 3)

這件事過後不久,馮保接替孟衝當了司禮監掌印。高拱決意要和馮保拚個魚死網破。於是下令讓自己的門生連上三道奏疏,彈劾馮保。如果一定要萬曆皇帝與他的兩位母親,在高拱與馮保之間取舍,他們當然會驅逐高拱而保護馮保。即便沒有張居正,高拱的去位也無法逆轉。但高拱不這麼看,他認為是張居正謀奪他的首輔之位而與馮保建立起政治聯盟,因此到死也不肯原諒張居正。

8、王大臣事件的處理表現出張居正的能力

高拱去職後不久,發生了一件事情。有一個人穿著一身太監服,大清早在乾清宮門前探頭探腦地張望。小皇帝朱翊鈞發現了,覺得形跡可疑。便讓太監趕上前把這個人抓住了。一審問,發現他不是太監,而是一個部隊的逃兵,叫王大臣,在京城裏鬼混。他認識了宮裏的太監,就借了這位太監的衣服和腰牌,跑到宮裏來看新奇。馮保聽說這件事之後如獲至寶,把王大臣關進了東廠,還在他身上放了一把刀,說刀是在他身上搜出來的。王大臣說這不是要我的命嗎?馮保說,隻要你按照我說的去做,保你沒事兒。你就說是高胡子指使你進來向小皇上行刺的。謀殺皇帝可是要誅滅九族的事兒,王大臣不敢這麼招認。但架不住馮保一再威脅、引誘,他隻好應。三堂會審,王大臣便按馮保的要求招供,誣陷高拱。這麼重大的事件,皇上、兩宮太後親自過問。三堂就是東廠、大理寺、刑部這三個執法機構,一起來審案子。在審的過程中,王大臣一口咬定高拱派他來行刺皇上。

王大臣的口供傳出來,整個京城輿論一片嘩然。大家都知道,若按王大臣的口供追查,高拱不會有命了,他的家族也會受株連。馮保向皇上奏明,要錦衣衛即速前往河南將高拱抓起來,押到京城嚴審。這時候在京的很多大臣都替高拱擔心,紛紛來找張居正。有一天,左都禦史葛守禮和吏部尚書楊博代表百官來到張居正家中。葛守禮說:“張閣老,高拱現在命在旦夕,隻有你能救他。”張居正回答說:“我哪救得了他?馮保和皇上對高拱如此仇恨,我也沒什麼辦法。”大臣們很失望,覺得張居正也成了馮保落井下石的幫凶。張居正口頭上這麼說,其實已經在想辦法了。

當馮保準備派人去抓高拱時,張居正對他說:“我們證據還不確鑿,單憑王大臣一個人的口供不能作出決定。”張居正在拖延馮保的同時,又向這個案子的主審官麵授機宜,要他如此這般行事。第二次三堂會審,主審官把高拱的家人和一班閑雜人混在一起,讓王大臣辨認,結果王大臣一個都不認識。經這麼一測試,就證明王大臣的口供都是假的。

這一來,幾乎所有的官員都明白馮保蓄意陷害高拱,一致要求將王大臣嚴審,要他交出幕後指使人。張居正說:“不要審了,打回大牢。”為什麼不要審了?張居正心裏明白,再審下去,王大臣就會把馮保兜出來。雖然馮保會因此陷入被動,但還不會因為這件事而垮台。因為兩宮皇太後與皇上也都記恨高拱,所以他們仍然會袒護馮保。經過一番斟酌,張居正讓辦案的人給王大臣喝了一杯生漆酒。喝下去之後,王大臣就成了啞巴。第二天再審,王大臣既沒有辦法說是馮保指使,也沒有辦法說是高拱指使。就這樣,一場非常大的危機被張居正的智慧化解了。這樣,既保全了高拱能平安度過晚年,又顧及了馮保的麵子,不至於讓他與內閣重新結仇。應該說,這件事處理得非常漂亮。從這件事可以看出,張居正滿腹韜略,且性格沉穩,不管麵對多麼複雜的局麵,都能從容應對。

9、處理從事問題,張居正從不意氣用事

在處理人事問題上,張居正從不意氣用事。這是典型的宰相品質。所謂“宰相肚裏能撐船”,就是要像彌勒佛那樣“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容天下難容之事,並不是放棄原則,當和事佬。而是指做事的氣量和度量,對人寬、對已嚴,就可成就大事。張居正當上首輔之後曾經在家裏開了一個會,把管家和仆人都找來,跟他們打招呼、約法三章:“我當了首輔,你們不要仗我的勢胡作非為;更不許你們同官府的人打交道。”張居正不是說說而已,而是懲罰嚴厲。他的管家遊七因為娶了一位官員的妹妹做姨太太,被張居正知道以後打斷了腿。他從不在家裏見官員。他說:“我有值房,有公事兒到我的辦公室談,在官場我沒有私事兒。”可見他是非常謹慎的,因為他知道官場險惡,是非很多。更因為他要推行萬曆新政,所以一開始就回避朋黨政治,廉潔奉公。

張居正主要的功績在我的小說裏寫到了,史學上也有定評,就是從萬曆元年他接任首輔之後推行的萬曆新政。他整飭吏治,對幹部的管理實行考成法;梳理財政,進行驛遞製度改革,皇上與國家財政的分灶吃飯;以及他的一條鞭法,減輕農民負擔,增加財政收入的一係列改革,都是非常成功的。我認為萬曆新政這些成就的取得,主要是有一個擁護改革、實意辦事的領導層。

大家知道,無論是做好一個公司、做好一個項目,還是管理好國家,都必須要有一個優秀的、一級棒的精英團隊。用團隊的力量、團隊的智慧、團隊的精神,實現既定的目標。但在組建團隊,也就是選拔人才時,往往會遇到一個繞不過的問題,即我們這個團隊用人是以道德標準為主,還是用才能為主?細觀張居正的用人,他有的地方重才能,有的地方重道德。明代第三位皇帝、永樂皇帝朱棣、朱元璋的第五個兒子。在明代十六位皇帝中,他是僅次於朱元璋的最有作為的皇帝。他當皇帝二十年,摸索出用人的經驗。有一次他和內閣輔臣聊天談到用人,對現任的六部大臣逐一評價,說了一句話:“XX是君子中的君子,XX是小人中的小人。”這兩個人當時一個是吏部尚書、一個是戶部尚書。大家聽了一定很納悶:“既然是小人中的小人,為什麼還要用他?”朱棣是因人而用,因事而用。吏部尚書是君子中的君子,這種人不會結黨營私,不會把自己的門生、親戚、朋友全部安排到重要崗位上,而是以國家利益為重,為國家、朝廷選拔人才,所以這個人必須是君子。可是戶部是管錢的官,是財神爺。朱棣說他是小人中的小人,因為這種人為了把財稅收起來,會采取非常不道德的手段。永樂皇帝的軍費開支非常大,正常的財政收入根本應付不了。所以除了常規的賦稅,每年還必須要有大量的額外收入來支撐軍費。所以,朱棣必須找一個會給他搞錢的人。通過這個解釋,大家知道就知道。朱棣用人不死啃教條,什麼位子上用道德高尚的人,什麼位子上安排不以操守為重的人,他心裏有一本帳。由此可見,他不但欣賞君子,而且欣賞小人。君子與小人的用人理論成了永樂皇帝的一句名言。

10、重用循吏,慎用清流

張居正用人時,雖然不能像永樂這樣放得開,但也打破了君子與小人的界限。總結他用人的經驗,最核心的一點就是重用循吏,慎用清流。循吏,就是腦子一根筋,隻想把事情做好,把事功放在第一位,而不會有道德上的約束;清流則不同,總是把道德放在第一,說得多,辦成的事兒少。對這兩種人取舍,張居正明顯偏向於清流,他的態度很鮮明。

有這麼一個例子,就是在海瑞的運用上。中國的老百姓,幾乎沒有人不知道海瑞抬著棺材給嘉靖皇帝上書的事。即便在當世,海瑞就已經成了一個民間人物,清官形象的代言人。據說嘉靖皇帝看了他的萬言書。非常震怒,吼道:“把這個人趕緊抓來,不要讓他跑了。”太監回答說:“皇上,海瑞根本不會跑,他把棺材都備好了,他的家裏人倒是跑光了。”嘉靖皇帝聽說以後,又把海瑞的奏章拿來看了一遍,歎道:“哎呀!他真是個比幹啊!但我不是昏君。”他沒有處死海瑞,但也不放他,就關在大牢裏不聞不問。嘉靖皇帝死了以後,是徐階把他從監獄裏放出來。

鑒於海瑞的名聲,徐階決定予以重用。讓海瑞到了江南,當了應天府的巡撫,管南京周圍幾個最富的州府。海瑞在那兒搞了兩年,結果當地的賦稅減了三分之二。大戶人家都跑了,沒有了稅源。他自己倒是非常清廉,八抬大轎也不坐,騎驢子上班。這樣他班子裏的其他領導很不滿意,因為他是一把手,既然他騎驢子,那二把手能敢坐轎嗎?因此都想辦法調走。富人都很怕他,窮人和富人一起打官司,不管有沒有理,肯定是富人輸。海瑞是一個非常理想化的人物,但他對行政管理的確缺乏經驗。工作搞不上去,海瑞氣得罵“滿天下都是婦人”,憤而辭職。當時的首輔高拱也不留他,海瑞便回到海南的瓊山老家賦閑。

11、張居正終身棄用海瑞

張居正當了首輔之後,讓每一個三品以上的大臣都向朝廷推薦人才,其中有不少人寫信推薦海瑞。當時的吏部尚書楊博就這個問題還專門找了張居正,希望他起用海瑞。但張居正就是不用他。為什麼呢?他覺得海瑞是一個很好的人,做人沒有話說,道德、自律都很好。但好人不一定是好官。好官的標準是上讓朝廷放心,下讓蒼生有福。好人是道德的楷模,做人沒有任何可挑剔的。在官場裏要想做好人,應該比較容易,守住“慎獨”二字就可以了。做好官卻很難,要讓朝廷和老百姓兩頭都放心,這是多麼難呀。海瑞做官有原則,但沒器量;有操守,但缺乏靈活,因此有政德而無政績。這一點,張居正看得很清楚。張居正不用他,還有一層原因:海瑞清名很高,如果起用,就得給他很高的職位,比他過去的職位還高,這才叫重用;如果比過去的職位低,那就證明張居正不尊重人才。話又說回來,如果你給他更高的職位,他依然堅持他的那一套搞法,豈不又要貽誤一方?張居正想來想去,最後決定不用海瑞。而且在張居正執政的十年裏,從來沒有起用海瑞。海瑞第三次複出,是在張居正死後的一年。被安排在應天府當一名紀檢幹部,結果仍是與同僚關係緊張,沒有做出什麼政績來。

12、天生一世之才,必足一世之用

張居正是一個比較實際的人。在用人問題上,他也是堅持“不管白貓黑貓,逮住老鼠就是好貓”的原則。萬曆前十年的朝廷大臣,幾乎全部是張居正親自選拔的。大部份是青史留名的人才。張居正說過一句話:“天生一世之才,必足一世之用”,可見他對當世人才充滿信心。

官位乃朝廷公器,朋黨政治的特點,就是將公器濫賞私人。張居正也任用私人。譬如說他用他的親家王之誥擔任刑部尚書。但這一任用並沒有招致非議。因為王之誥政聲卓卓,是個很有建樹的官員。如果張居正用了某個同年、同鄉或者朋友,那這個人一定是人才,而不是庸才。講感情不講能力的事,張居正絕不去做。他當上首輔之後,他的同年、同鄉都欣喜若狂,認為這一下有了靠山,升官發財的機會到了,於是紛紛前來攀援。

張居正有一同年叫汪伯昆,安徽人,和另一位同年王士禎一起成為當時詩壇兩大領袖。汪伯昆在湖北當了幾年巡撫,張居正當了首輔後,他給張居正寫信,希望能到京城工作。張居正覺得這個同學有能力,資格也比較老,就同意了,把他調到北京當兵部左侍郎,也就是國防部副部長。明代的官吏體製,省裏的巡撫與朝廷六部差兩個級別,朝廷的六部尚書是二品;左侍郎、右侍郎可能是從二品,也可能是正三品,而巡撫隻有三品,低兩個檔次。汪伯昆從巡撫到了兵部左侍郎的位置,從正三品提到從二品,提拔了。汪伯昆履任之後,張居正給他一個任務,巡視整個西北的軍事設施,北京、薊遼、陝西、山西這一帶。當時的薊遼總兵是大名鼎鼎的戚繼光。戚繼光是明代了不起的軍事家,他一輩子都得到了張居正的青睞和照顧。隆慶四年,張居正在內閣分管兵部。其時蒙古俺答屢屢犯邊,越過長城騷擾,導致京師不寧。張居正力薦將戚繼光從東南抗倭前線調任薊遼總兵,也就是今天的北京軍區司令。自從戚繼光擔任這個拱衛京師的重任後,再沒有發生長城的戰事。汪伯昆的巡邊之旅,第一站就是薊遼。可是,他每到一個地方,首先不是聽彙報,探討軍事問題,而是和當地的文人在一起吟詩作賦。張居正聽到這個消息後有點不滿。汪伯昆回到北京,給皇上寫了一份奏章,彙報他視察邊境軍事的情況。字斟句酌,是一篇非常優美的散文。張居正看了奏章以後,批了八個字:“芝蘭當道,不得不除”。蘭花芝草,都是最好的花草,但它長得不是地方,長在高速路上,路是走車的,不是花園。既然長錯了地方,就得鏟掉。你汪伯昆是優秀的詩人,就到詩歌協會去,國防部是搞軍事的地方,不是你吟詩的地方。這樣就把汪伯昆免了官。兔死狐悲,另一位詩壇領袖,時任禮部右侍郎的王士禎為汪伯昆鳴不平,加之他自己也想從老同學張居正那裏撈點好處而未獲,於是加入到反對張居正的行列。張居正死後,他還寫了一本《萬曆首輔傳》的書,對張居正大肆攻擊。

但不管怎麼樣,張居正一概不搭理,他就是這樣一個人,不講私情,是鐵麵宰相。

13、張居正是戚繼光最大的保護傘

但鐵麵宰相也有富於人情的一麵。比如對待戚繼光。

戚繼光從浙江調到薊遼總兵的位子上。沒多久就跑到內閣找張居正發牢騷,說薊遼的兵沒法帶。其因是明代的兵役製。所有的兵都是世襲的,老子退下來兒子頂替,這叫本兵製。因為是世襲,鐵飯碗,幹好幹壞一個樣。所以本兵大都吊兒郎當。平時也不訓練,打仗時就潰不成軍。張居正深知本兵製的弊端,於是鼓勵戚繼光訓練一支新軍。所以說張居正的改革是從隆慶四年的兵部開始,從戚繼光開始。當時他支持戚繼光,從極為艱難的朝廷財政中擠出軍費來,讓戚繼光從浙江招募五千人,訓練新軍。相對於本兵,這支部隊叫客兵。也叫“浙兵”。就這樣,戚繼光在張居正的支持下,組建並訓練出一支快速反應部隊,能夠勝任拱衛京師的任務,並給疲疲遝遝的本兵起到示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