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淵的這種策略一時緩解了隋煬帝對他的猜忌,一度放鬆了對他的警惕。
大業十一年(615),李淵奉命鎮壓今山西一帶的農民起義。李淵率軍抵達龍門(今山西河津西北黃河岸)時,農民軍首領毋端兒率數千人來攻,被李淵擊敗。因此功,次年李淵被任命為右驍衛大將軍、太原道撫慰大使。當時山西一帶最大的農民起義軍是曆山飛領導的軍隊,其本名魏刀兒,號曆山飛。這支部隊人數多達十餘萬,主要活動在太原以南、上黨(今山西長治)、西河(今山西汾陽)一帶。李淵率軍五六千人前往討伐,與曆山飛所率的二萬餘人大戰於河西雀鼠穀口(今山西介休與霍縣之間)。農民軍結陣十餘裏,首尾相接,向官軍發動進攻。李淵將所率軍隊分成兩部分,以老弱之兵居中,多張旌旗,輜重繼其後;又把麾下精銳騎兵分成左右兩個小陣,由他本人親自率領。農民軍見中陣旌旗飄動,以為是李淵親率的主力軍隊,遂集中兵力向其發動猛攻。官軍不支,紛紛丟棄輜重後退,農民軍爭相搶奪輜重,陣容大亂。李淵見時機成熟,親率左右兩陣的精銳騎兵從兩翼向農民軍衝擊,斬獲不計其數,取得了勝利。此役之後,農民軍餘部無力再戰,李淵乘機收編了殘餘義軍數萬,壯大了自己的力量。
在這期間,突厥仍是河東地區最大的威脅,李淵根據突厥軍隊長於騎射、居無定所的特點,選拔了部分善於騎射的騎兵,像突厥兵一樣居無定所,在邊境一帶遊弋。每逢突厥的偵察騎兵,便表現出若無其事的樣子,左右射獵,馳騁奔躍。李淵本人尤善騎射,與突厥相遇,每發輒中,突厥騎兵甚是畏懼,不敢交戰,往往退去。李淵的這些作為對穩定軍心、解除將士對突厥的懼怕心理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一次,他率軍與突厥兵相遇,遂主動發起攻擊,將士們奮勇向前,大破突厥軍隊,斬首千餘級,繳獲了一批戰馬。自此突厥不敢再以小股騎兵騷擾。
李淵盡管在穩定河東局勢方麵做出了較大的貢獻,但並不能使隋煬帝放鬆對他的警惕。大業十三年(617),李淵被任命為太原留守。這時隋煬帝已經移居江都(今江蘇揚州),農民起義的烈火已經燃遍全國。李密、翟讓領導的瓦崗軍擊敗隋朝名將張須陀,逼近東都洛陽。豫章(今江西南昌)人林士弘連敗隋軍,南方豪傑紛紛殺隋朝官吏以響應起義,北至九江(今江西九江),南達番禺(今廣東廣州),皆是其勢力範圍。江淮一帶則有杜伏威起義軍,河北有竇建德起義軍,無不獲得了很大的勝利。在這種局勢下,隋煬帝對貴族官僚更加猜忌,一度使李淵陷於非常危險的境地。
(二)與隋室矛盾的加劇
在隋朝末年,有一個讖語在全國各地廣泛流傳,所謂“桃李子,莫浪語,黃鵠繞山飛,宛轉花園裏”(溫大雅《大唐創業起居注》卷1),就是說李姓之人將要獲得天下。當時有一個名叫安伽陀的方士,勸隋煬帝盡殺海內李姓之人。隋煬帝首先懷疑的是大貴族李渾,遂指使人誣告李渾謀反,連同其宗族數十人全部殺死。接著將作監李敏也被殺害。李淵作為李姓之人自然也在隋煬帝的猜忌之中,隻是因為尚未獲得任何證據,加之還要利用李淵來穩定河東地區的局勢,所以一直隱忍不發。河東撫慰副使、李淵的好友夏侯端看出了這一點,他對李淵說:“天下方亂,能安之者,其在明公。但主上曉察,情多猜忍,切忌諸李,強者先誅,金才既死,明公豈非其次?”(《舊唐書·夏侯端傳》)金才,是李渾的字。對於夏侯端的這番話,李淵深深地表示讚同。
不久,突厥圍攻馬邑郡(今山西朔州),李淵、高君雅率軍與馬邑太守王仁恭共同抵禦。高、王違背李淵授意的作戰方針,被突厥擊敗。隋煬帝知悉後大怒,派使者到太原逮捕了李淵與王仁恭,打算押送江都處置。李淵大懼,一時也無可奈何,遂被關入監獄之中。這時,次子李世民與晉陽宮監裴寂均勸說李淵,與其坐以待斃,不如舉兵造反。據《資治通鑒》卷183載:“世民與寂等複說淵曰:‘今主昏國亂,盡忠無益。偏裨失律,而罪及明公。事已迫矣,宜早定計。且晉陽士馬精強,宮監蓄積巨萬,以茲舉事,何患無成!代王幼衝,關中豪傑並起,未知所附,公若鼓行而西,撫而有之,如探囊中之物耳。奈何受單使之囚,坐取夷滅乎!’淵然之,密部勒,將發。”也就是說,李淵決心要孤注一擲了。正在其緊鑼密鼓準備起事時,隋煬帝又派來了一位使者,宣布赦免李淵與王仁恭,官複原職。大約隋煬帝認為此時如果殺了李淵,雖然鏟除了心頭之患,然而勢必會造成河東地區局勢更加混亂,從維護隋朝統治的大局出發,隻好釋放李淵,讓他繼續主持太原軍政,並不是真正信任李淵。
說來也怪,自從隋煬帝居於江都之後,南北往來十分不便,使者在途中時常遭到搶掠或殺戮,“惟有使自江都至於太原,不逢劫掠,依程而至,眾鹹異焉”。當攜帶釋放李淵詔書的使者到達太原時恰是夜晚,李淵已經就寢,聞聽這個消息後驚跳而起,說:“此後餘年,實為天假。”又對李世民說:“吾聞惟神也,不行而至,不疾而速,此使之行,可謂神也。天其以此使促吾,吾當見機而作。”(溫大雅《大唐創業起居注》卷1)因此,可以說這一事件是促使李淵起兵的導火線,他決心在出獄後著手起兵反隋了。
隻是因為還沒有做好起事的準備,所以在出獄後李淵並沒有馬上起兵,而是采取了一麵做好起事的各項準備,一麵等待最有利的時機。
為了能夠保證起事的順利進行,李淵並沒有完全依靠駐太原的隋朝軍隊,而是另外招募了壯士數千人,屯駐於太原興國寺內。這支軍隊被李淵視為其創業的基本部隊。為了不引起隋煬帝派來監視他的副留守王威、高君雅的懷疑,他一直沒有去視察或檢閱這支軍隊。他命令親信劉弘基、長孫順德統領這支部隊。劉弘基因逃避征伐高麗的戰爭而亡命於太原,長孫順德則是李世民嶽父長孫晟的弟弟,也因逃避征伐高麗的兵役藏匿在太原。
李淵把兵權交給這樣兩個沒有合法身份的人來統領,自然會引起別人的懷疑。高君雅對李淵的另一親信武士彠說:“逃避兵役,按律當處死,如何能領兵呢!”並打算將兩人扣押起來審問。武士彠勸解說:“這二人都是唐公之客,如果扣押勢必引起糾紛。”高君雅隻好隱忍不發了。此事也引起了王威的懷疑,隻是此人比較沉穩,不公開質詢罷了。李淵也知道紙裏終究包不住火,於是加快了起兵的準備步伐,同時派人到河東郡催促李建成兄弟盡快趕往太原,共同參與起兵大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