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的戲劇刺繡最突出的特點是什麼?其收藏價值如何?

山西戲曲曆史悠久、源遠流長的有力佐證,莫過於留在民間刺繡的戲曲內容和埋藏在地下的有關戲曲的曆史文化遺物。

山西人愛戲、懂戲,因此在民間刺繡品中反映戲曲內容的占很大比例。山西的民間刺繡大都出自農村勞動婦女之手,圖案純樸、色彩豔麗、構圖簡潔、造型誇張、針法多樣、繡工精致。在刺繡前,先要由剪紙師傅剪出紙底樣,然後將剪紙貼在錦緞上依樣而繡出。剪紙師傅一般被村裏的鄉親們親熱地稱為“巧手婆婆”。“巧手婆婆”看戲時,常常隨身帶上一把剪刀,一邊看戲,一邊“剪”戲,“巧手婆婆”剪出的戲曲剪紙,為喜愛刺繡的婦女提供了豐富的素材。經她們的手剪出的戲中人物,比台上的人物簡練、生動,更具美感。刺繡者或以線或以麵、或誇張或變形來塑造人物形象、形體,並將戲中人物的神情動態、服裝色彩直接借鑒過來,再將自己在觀戲中所獲得的感受和現實生活中對美的感悟,經過自己的過濾統統糅在一起,繡在繡品上。

山西戲曲刺繡往往透過一個具體的情節,濃縮整部戲曲故事的精華,在製作中追求人物的傳神。在戲曲刺繡中除了表現戲曲場麵,婦女們還常常通過對自然界中的山、樹、草、石的觀察,以及家族和集體的世代流傳,賦予所描繪的一些自然物一定的屬性。例如牡丹的富貴、蓮花的潔淨乃至“蓮生貴子”寓意人類生殖繁衍等等,並結合戲曲內容將這些富有特殊屬性的自然物帶到戲曲刺繡中,使畫麵賦有了更深一層的文化內涵。

從前在鄉村衡量女子的手是巧是拙,便是依據其剪樣繡花、裁衣做鞋、縫綴針腳的好壞評定的。結婚是女人的終身大事,除了繡製嫁妝,姑娘訂婚後要依鄉俗著手為未來公爹、婆母、小姑、小叔等繡幾件見麵禮物,有耳套、煙荷包、頭帶、腿帶,給未婚夫繡既護肚又盛物的腰包與錢袋。由於繡品是贈送不同年齡、不同身份的親人,故此,在選擇戲曲內容與裝飾圖樣時極其慎重。為長輩繡“八仙慶壽”、“麻姑獻壽”戲。小姑、小叔繡“拾玉鐲”、“賣水”等戲。為夫君多挑選“佘塘關”、“穆柯寨”等內容的戲。山於選擇的戲不同,寄於繡者的祝福與情意也迥然。

山西民間戲曲刺繡,根據繡品不同的用途,采用的刺繡針法也不盡相同。腰包和錢袋,是人們隨身攜帶的用物,施以“打籽繡”,即每刺一針挽一個結,將小結均勻密密地排列成形,它有一定的厚度,其特點是結實耐磨。貼身的肚兜,多采用“平針繡”。“盤金繡”和“披金繡”是山西戲曲地方刺繡的一大特色,這兩種繡法都有華麗耀眼的美感,“童帽”、“雲肩”和姑娘出嫁上轎時穿的“繡鞋”也多用這兩種繡法。用這兩種方法繡出來的戲劇場麵金光燦燦,銀光閃閃,別具特色。

由於山西民間戲曲刺繡繡的是老戲,所以繡品都具有了一定的年份兒。隨著山西傳統戲曲和民間戲曲刺繡工藝的失傳,無論是從研究民俗、戲劇或者是收藏的角度考慮,山西民間戲曲刺繡都具有很高的收藏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