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懷義
古國下蔡,地處淮河中遊。這裏的人類社會雖然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優美的自然風光依然為曆代文人墨客所讚美,為海內外遊子所向往。明代嘉靖年間《壽州誌》上,就有“下蔡八景”詩讚:“紫金疊翠看秋風,硤石晴嵐對峙雄。古洞三茅留勝跡,八公仙境樂無窮。東津曉月晨多趣,西望湖光照晚紅。串串珍珠泉水湧,壽陽煙雨似瓊宮。”古代宿州一無名隱士遊下蔡秀麗勝景後,在他撰書的茅仙洞碑文中也提到“東津曉月”、“晚照西湖”、“硤石晴嵐”、“八公名山”、“茅仙古洞”、“四頂山祠”、“珍珠湧泉”、“紫金疊翠”等八景。可見,八景秀麗,倒是實實在在的。隨著曆史的變遷,如今八景的遺跡散布於淮南市、鳳台縣和壽縣境內,有的被辟為公園,有的成了旅遊景區。
八公名山
八公山位於淮南市郊,是皖山山脈的北支,有小山峰四十多座,方圓兩百多公裏。山峰又各有其名,如四頂山、鳳凰山、紫金山、舜耕山、煙景山等等。
八公山是淝水之戰中的古戰場,也是“風聲鶴唳,草木皆兵”、“一人得道,雞犬升天”典故的誕生地。戰國時趙國名將廉頗墓、西漢淮南王劉安墓、劉安廟,還有丹井、古城牆、古窯址等都在其境內。據《水經注》、《太平寰宇記》和地方誌載:西漢淮南王劉安,篤好神仙秘法,鴻寶之道,招致兵客方術之士數千人,以求長生不老之術,一日有蘇非、李尚、田由、雷被、晉昌、伍被、毛被(周)、左吳等八公求見劉安,門吏見是八個白首老人,認為他們不會有長生不老之術,不願通報。八公大笑,頃刻變成八個童子。門吏大驚,趕快稟報。劉安聽後顧不上穿鞋,赤腳出迎,行弟子之禮。八公留下後,常與劉安登山,修道煉丹。不久仙丹煉成,舉行公祭,劉安服丹後,遂“白日升天”與八公飄然而去。餘丹在器,雞犬舐啄之,盡得升天,“一人得道,雞犬升天”、“淮南雞犬”等成語典出於此。山不在高,有仙則名,從此諸山統稱八公山,名揚海內外。明朝汪廣洋的《過壽州望八公山有感》詩:“八公草木晚離離,仿佛成人似設奇。老氣逼雲含霧雨,空青拔地鎮淮夷。謝玄歸奏平戎日,王猛徒勞料敵時。淝水不關興廢事,夕陽西下浪聲遲。”清代趙翼的《淝水》詩:“淝河百丈水湯湯,千古南朝詫戰場。窮國而來驕必敗,背城能戰弱為強。枋頭宣武慚勳伐,江左夷吾尚廟堂。贏得淮山間草木,也同旌旆氣飛揚。”都對八公山下的淝水之戰以少勝多和驕兵必敗作了品評。
八公山風光秀麗,古柏參天,深穀清幽,泉水潺潺,怪石嶙峋,特別在群山間峽有天然南塘湖泊,水清見底,波光映輝,遊人觀之,心曠神怡,流連忘返。現在已由淮南市辟建為八公山森林公園,遊人如織。八公山也已被安徽省列為風景區。
茅仙古洞
茅仙古洞是清天觀、三仙樓、真洞、下寺的統稱,位於現在鳳台城南七裏處的雙峰山中。古洞背靠山峰,青石倒懸,穿過倚山的正亭便可進入洞中。洞口高一米半左右,深約二十米,可容人居,再深入則狹小,其深莫測,不見其底,傳說此是“無底洞”,可通蓬萊仙閣。洞上築有三仙僂,樓中供奉著司命、定祿、保生三君,世稱“三茅君”的塑像。洞前東西兩側,各有六角涼亭一座。沿階下行至西邊不遠處,有堵高牆,中間開一拱形門,門額刻有“清天觀”三字,是壽州舉人汪以道的手筆。字大如盆,蒼勁俊秀。字旁雕塑著鹿鶴青鬆,栩栩如生。進入拱門便是前殿,哼哈兩將鎮守左右。走出前殿直通天井,院北峭壁上,苔青怪石,藤攀荊榛。崖前兩大株和靖梅,據傳是宋代詩人林逋種植,梅間銀杏植於清代,皮潤葉茂,幹粗四尺,宛如華蓋。西北角高十米外的懸崖上有一石洞,門上刻有“茅仙古洞”四字,乃人工所鑿。院南麵有一排磚瓦結構房屋,為道人居室。進入中殿,金鼎祖師端坐正中,左輔神醫華佗,右弼緝暴祖師,向香客示意救死扶傷、除暴安良。穿過中殿來到大殿,殿右邊是一排古樸典雅的徽式道房,殿左是兩株南傾的“盼君柏”,傳說是明末清軍入關時,有一僧人憤於河山破碎,慨然往江南投奔義軍,臨行植柏苗兩株於此,然後與眾僧告別。後來他血灑疆場,一去未歸。但所植柏樹終年南盼,至今不已。走入大殿,殿內供奉著原始天尊、靈寶天尊的銅鑄坐像,觀音和呂洞賓的塑像立於兩邊。大殿後麵還有兩層小樓,名曰“望淮樓”。
茅仙洞曆史悠久。漢成帝年間,陝西有一賢士,姓茅名盈,字叔甲,十八歲時,棄家到恒山修道,後來隱居句曲,人稱茅仙。茅仙雲遊朝山來到雙峰山,看此山麵臨淮河,風景優美,兼有一古洞,便隱居修身在此,人稱茅仙。後來他的兩個弟弟茅固、茅衷,棄官尋兄於此,從此三人白天鑿石開路,夜間棲息於洞,後被人發現,又遷往句容山。他三人走後,人們便傳他們修行成仙,於是便稱他們修身的古洞為茅仙洞。茅氏走後,僧人長興師徒三人在此建廟,塑起茅氏三兄弟木質布衣神像,供奉香火,並定每年農曆二月十九為茅仙洞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