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6章 二十年代法國的態勢(2 / 2)

馬奇諾防線耗資60~70億法郎。它的建成,使法國人相信他們可以輕易阻擋德軍的進攻。法國軍事學院的一位著名教授肖維諾將軍在1938年明確指出:“在法國,快速的入侵戰爭也稱運動戰已成為曆史……今天防禦力量已成10倍的增強,準備打短期戰爭的國家是去自殺……坦克是給短期戰爭帶來新的回響。他們的缺陷是顯然的……正是連綿的防線折斷了戰鬥的翅膀……對連綿防線的擔憂已組成了和平的因素。”肖維諾根據自己的計算斷言,由於法國整個東北邊境線上(400公裏)有連綿的築壘正麵和擁有必要數量機槍的及時展開的軍隊,將能“遏製德軍3年之久”。不僅如此,法國官方文件還極力宣稱:“為掩護國家領土免受外來入侵而建造的整個永備工事體係,使我們現在就能做到:在隻需動用較少人員的可靠掩護下進行動員;更好地保障我國的大工業區和邊境重鎮;為我軍作戰保證有堅強設備的基地。”

馬奇諾防線成了法國第二次世界大戰實行消極防禦戰略的基礎,其後法軍製定的一係列作戰計劃均以馬奇諾防線為中心。其中,最為有名的是1933~1935年付諸實施、後來在大戰中為法軍所采用的“D”字作戰計劃。

“D”字計劃是在甘末林將軍主持下製定的,它的思想核心是陣地防禦。計劃擬製時,法國設想德軍將要像1914年那樣,經過比利時實施主要突擊。因此,計劃規定,集中法國東北戰線左翼聯軍基本兵力,其中包括一些機械化部隊,在德軍入侵比利時時向比利時腹地作遠距離的機動,以便在阿爾貝特運河和戴爾河一線迎擊敵人。由於比利時和荷蘭保持中立,在德軍入侵前與英軍聯合作戰計劃,這就意味著直到德軍發動進攻時,英法聯軍才能進入比利時。

為配合這一作戰計劃的實施,法國還製定了“布雷達”計劃。該計劃要求集中大部分機動部隊(2個摩步師、2個機械化師和3個機動師)進入荷蘭南部布雷達地區,實施更遠距離的防禦。法國最高統帥部深信,這個計劃為法國的防禦體係增加了深度;同時,遠距離防禦可以遲滯和消耗敵軍的有生力量,從而有利於穩定馬奇諾防線,並把戰場引向國外,既可保護比荷等盟國免遭侵犯,又可保護法國邊境工業區。然而,這個作戰計劃的缺陷是顯而易見的。由於實施遠距離防禦必須進行遠距離機動,而在機動過程中,很難設想英法聯軍肯定不會同德軍發生遭遇戰,而且在馬奇諾線末端與英軍防線間的缺口處,防禦工事特別薄弱,一旦被突破,聯軍後路被敵切斷,其結局是不堪設想的。更為重要的,它摒棄了機動防禦和主動出擊等積極作戰手段,把戰爭的主動權拱手給了對方。所以,這是一項招致兵敗國破的糟糕計劃。

1930年5月,法國外長白裏安就曾向歐洲27個國家建議,組織以法國為領導的歐洲聯邦,但拒絕邀請蘇聯參加。英國不願看到法國在歐洲事務中唱主角,遂提出組織歐洲合眾國的反建議。德國急於擴軍備戰,不願在行動上受約束,它既不接受法國的建議,也不同意英國的建議。意大利持折衷意見,即推遲建立集體安全體係,結果使法國的建議落空。

法國1930年6月30日把它的最後一批軍隊撤出德國的萊茵蘭,這一做法也許是得不償失的。法國比凡爾賽和約規定的日期提前5年撤出軍隊。這主要應歸功於德國的外交部長古斯塔夫·斯特列斯曼,他是一位談判能手。法國從這一行動中,將會得到什麼好處現在尚不清楚。法軍駐在萊茵蘭是為了保證德國遵守凡爾賽和約,不再重新武裝。德國人一直在反對占領軍,但是現在他們被不斷增長的失業率和政治上的不穩定弄得惶惶不安,他們對法國的提前撤軍不見得會表示感謝。法國軍隊一走,德國就不得不向萊茵河左岸派遣部隊。德國還必須尊重萊茵河以東30英裏的非軍事區。這是凡爾賽和約原文所規定的,並且由德國在洛迦諾加以確認。負責監督占領的法國高級專員保爾·蒂拉德受到外交部的祝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