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太祖朱元璋是否當過和尚
朱元璋(1328~1398),史稱明太祖,是明朝的開國皇帝,在中國開國皇帝裏麵出身最為卑微。
元文宗天曆元年(1328)九月十八日,朱元璋出生在濠州鍾離(今安徽鳳陽東北)的一個佃農家庭。他出生時,其父母年齡相加有八十八歲,故取名為重八。他小時候曾讀過幾個月的私塾,後因沒錢交學費,隻好退學給人家放牛,吃盡了苦頭。
元順帝至正四年(1344),淮河流域災害頻發,旱災、蝗災、瘟疫接踵而至。朱元璋的家裏也遭受了滅頂之災,他的父母和長兄在幾天之內相繼去世。家中買不起棺材和墳地,幸虧鄰居劉繼祖給了他們一塊墳地,他和二哥才得以草草埋葬親人。家裏的日子實在過不下去,二哥就外出逃荒,孤苦無依的他隻好到附近的皇覺寺當了小和尚,以圖有粥糊口。但不久,災情越來越重,寺中也沒有了餘糧,寺廟中的和尚也不得不外出討吃就食。朱元璋入寺後不到幾個月,就被打發出去,做了遊方和尚。
朱元璋當了差不多四年的遊方和尚,至正八年(1348)才又回到皇覺寺。四年間,他走過不少地方:向南,到合肥(今安徽合肥);轉而向西,進河南,到固始(今河南固始),光州(今河南潢川),息州(今河南息縣),羅山(今河南羅山),信陽(今河南信陽);又轉而向北,到汝州(今河南臨汝),陳州(今河南太康);最後,轉而向東,到鹿邑(今河南鹿邑),毫州(今安徽毫縣),潁州(今河南阜陽)——回鍾離皇覺寺。雲遊的幾年間,居無定所,風餐露宿,靠化緣度日,其實和討飯也差不多。經過幾年雲遊的磨礪,朱元璋的視野大為開闊,人生閱曆大為豐富,但同時也養成了他猜忌多疑、剛愎殘忍的性格。
朱元璋是怎樣興兵起家的
朱元璋所處的元代末年,政治黑暗腐敗,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空前尖銳,各地起義風起雲湧。元順帝至正十二年(1352),郭子興等人率眾起義,攻占了濠州(今安徽鳳陽)。元朝派兵鎮壓,朱元璋棲身的皇覺寺被亂兵燒毀,在友人的邀請下,他投奔到郭子興的隊伍裏。
在紅巾軍裏,朱元璋先是充為步卒,由於勇武過人,很快就被提拔為親兵九夫長,成為郭子興的親信,並娶其養女馬氏為妻,發揮了越來越大的作用。至正十三年(1353),他回家鄉募兵,招集了七百多人,郭子興就讓他帶領這批兵,並提升其為鎮撫。但他不滿足於“為人調用”的處境,決心發展自己的隊伍。十四年,他帶領徐達、湯和等二十四人到定遠(今安徽定遠),不久就招編了張家堡驢牌寨民兵三千人,又收編了橫澗山繆大亨的義兵二萬餘人,並用了近十天的時間加以整頓和訓練,形成一支基本隊伍。
朱元璋組建隊伍後,就率軍南下,攻占了滁州(今安徽滁州)。至正十五年(1355)又攻下和州(今安徽和縣)。進入和州後,郭子興稱滁陽王,命他總製諸將。朱元璋嚴肅軍紀,禁止殺擄掠奪,因而更得民心。同年三月,郭子興病死,朱元璋成了這支義軍的首領。這時,劉福通在毫州立韓山童之子韓林兒為帝,稱小明王,建立“大宋”政權,年號龍鳳。朱元璋不願受製於人,但自己勢孤力單,隻得暫時接收龍鳳政權的領導,使用龍鳳紀年,但“事皆不稟其節製”。
至正十五年(1355)五月,在廖永安、俞通海的帶領下,結寨巢湖的水軍千餘艘投靠了朱元璋,朱元璋擁有了一支強大的水軍。常遇春、鄧愈也歸附了朱元璋。十六年,朱元璋親率水陸諸將南下,攻破集慶(今南京),改集慶為應天府,並在應天置江南行中書省,建立起較完整的統治機構,作為發展基地。
但這時的朱元璋,局麵小,兵力弱,四麵受敵,形勢不利。他便及時利用元軍主力和小明王作戰的機會,向南麵和東南的元軍主力發動進攻,並取得勝利。打下徽州(今安徽歙縣)後,他采納了老儒朱升的獻策:“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又把軍事進攻的矛頭指向土地肥沃而盛產糧食、絲綢的浙江一帶,將孤立的元軍據點依次拔掉。隨後,又對東南采取守勢,對東北和西麵取攻勢,在軍事上贏得有利局麵。然後,戰鄱陽,取東吳,南征北伐,奠定了統一全國的基礎。
至正二十八年(1368),在軍事上取得節節勝利的大好形勢下,朱元璋於應天府(今江蘇南京)登上皇帝的寶座,國號大明,年號洪武,以應天為京城。
郭子興與朱元璋有什麼親密的關係
郭子興(?~1355),定遠(今安徽定遠)人,元末江淮地區紅巾軍首領。元順帝至正十二年(1352),他與孫德崖等五人率眾起義,自稱節製元帥,攻占濠州(今安徽鳳陽)。此間,朱元璋投奔他。
郭子興與一同起義的孫德崖等四人關係素來不和,處處受到排擠。朱元璋多次勸郭子興要提防,但他都沒有放在心上。至正十二年秋,彭大、趙均用因徐州(今江蘇徐州)失守,逃奔濠州。彭大為人有謀略,郭子興與其關係密切而鄙視趙均用。孫德崖等人就趁機在趙均用麵前誹謗郭子興,趙均用非常惱怒,捉住郭子興並幽禁在孫德崖家裏。朱元璋得知後,急忙稟告了彭大,一起趕往孫家,救出了郭子興。後來元軍包圍濠州,他們才暫時放下舊怨,共同守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