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7章 大明王朝全麵解讀(4)(3 / 3)

鄭和第四次下西洋的詳情如何

成祖永樂十四年(1416)冬天,滿剌加、古裏等十九個國家都派遣使臣前來朝貢,成祖都給了賞賜。各國使臣返國的時候,成祖派鄭和等人率船隊伴隨他們一起走,並帶著大量的禮物賞賜他們的君主。十七年七月,鄭和返國。

鄭和第五次下西洋的情況如何

成祖永樂十九年(1421)春天,鄭和奉命再次率船隊出使西洋,第二年八月返國。

鄭和第六次下西洋的詳情如何

鄭和第六次下西洋是在成祖永樂二十二年(1424)。這年的正月,舊港(即三佛齊國,今印度尼西亞)酋長施濟的孫子向朝廷請求世襲宣慰使的職務,鄭和奉命帶著成祖的詔書和官印前往舊港。當年的七月,在成祖死後,鄭和返回。仁宗洪熙元年(1425)二月,仁宗命鄭和率領部下守備南京。南京設立守備一職,是從鄭和開始的。

鄭和第七次下西洋的情況如何

鄭和第七次下西洋是在宣宗宣德五年(1429)六月到八年七月。

永樂二十二年(1424),成祖去世,其子朱高熾繼位,是為仁宗。他聽從朝中一些大臣的意見,認為下西洋的花費過大,收效很小,宣布停止出使西洋的活動。不到一年,仁宗病死,太子朱瞻基繼位,是為宣宗。在鄭和船隊停航的五六年間,原先鄭和出使西洋時訪問過的亞非國家,大多已同明朝斷了往來。宣宗覺得自己即位已有數年,而西洋各國還沒有來朝見進貢,便於宣德五年(1429)六月再次派鄭和出使西洋。鄭和、王景弘率領船隊,訪問了忽魯謨斯等十七個國家。由於這次訪問的國家多,地域廣,路程遠,出使時間也就很長,直到宣德八年才啟程返國。不幸的是,鄭和在返航途中與世長辭,終年六十二歲。

明仁宗朱高熾是一個怎樣的人

仁宗朱高熾是成祖的長子,於永樂二十二年(1424)八月即位,年號洪熙,第二年五月病死,在位僅短短十個月。

仁宗早在太祖洪武二十八年(1395)就被冊封為燕國(封地在今北京一帶)世子,他沉靜好文,儒雅仁厚,深得太祖喜愛。太祖曾命他與秦國(封地在今陝西西安一帶)、晉國(封地在今山西太原一帶)、周國(封地在今河南洛陽一帶)三國的世子分別檢閱軍士,這三位世子很快就檢閱返回,隻有他回來得最晚。太祖問起晚歸的原因,他說:“早晨冷得很,士兵們還沒有吃完飯,我讓他們吃飽飯後才開始檢閱,所以回來晚了”。他體態肥胖,行走不便,總要兩個宦官攙扶著才能活動,因此不被好武的成祖喜歡。成祖奪取皇位後,在立太子的問題上曾有長時間的猶豫,而仁宗最後還是被立為太子的原因是得益於他較仁厚而得到了群臣的支持。

仁宗較能體恤民情、處事寬和,即位後一反成祖所為,采取與民休息的政策。為了削減財政,宣布停止北征、宮使采買、營建工程及出使西洋等勞民傷財之舉。仁宗對百姓的疾苦也比較關心,有一次,聽說山東及徐州一帶遇災,老百姓沒有吃的,地方官卻照常催征夏稅,就命大學士楊士奇草擬詔書免去當年夏稅及秋糧的一半。楊士奇提出先告知戶部和工部,仁宗說:“救民之窮,就像救人於水火之中一樣,不能遲疑。如先讓戶、工兩部的官員商議,他們會顧慮國庫不足,一定是議而不決。”說著,趕快讓宦官拿來文房四寶,令楊士奇即席起草詔書,蓋上璽印,付諸實行。仁宗還赦免了建文帝的舊臣和成祖時遭牽連而流放邊境的官員家屬,允許返回原處。又平反了許多冤案,如建文帝時的忠臣方孝儒冤案,永樂時解縉冤案都得到平反昭雪。

仁宗在位期間推行較為開明的政策,使百姓得到一定程度的休養生息,生產發展,生活穩定,明朝進入一個較為安寧的時期,也是史稱“仁宣之治”的開端。

為什麼說明宣宗朱瞻基是“太平天子”

宣宗朱瞻基(1398~1435)是仁宗的長子,於洪熙元年(1425)即位為帝,年號宣德。他在位的十年是明朝初期統治秩序最穩定的時期,被稱為“守成令主”(令,美好)、“太平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