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9章 大明王朝全麵解讀(6)(3 / 3)

明成祖永樂年間後宮發生哪些慘案

明成祖在永樂年間,曾兩次屠殺宮女,兩次事件都與其寵妃之死有關。

永樂五年(1407),皇後徐氏病死,成祖未再立後,而最寵愛王貴妃和賢妃權氏。權氏來自朝鮮,深得成祖憐愛。七年,特晉封其為賢妃。八年,成祖率大軍出征,攜權氏隨軍出塞。但就在大軍凱旋的路上,權氏香消玉殞,成祖非常難過。當時,宮中還有兩名姓呂的朝鮮宮人。一為商賈之女,記載中稱“賈呂”。賈呂入宮後,見到本國先期入宮的呂氏,就想結好於她,但呂氏瞧不起她的為人而加以拒絕,賈呂懷恨在心。不久,權氏死於北征凱旋途中,呂氏曾隨軍伺候過權氏,賈呂就誣告是她在權氏茶裏下了毒藥。成祖聞後十分惱怒,不問情由,誅殺呂氏及宮女、宦官數百人。

永樂十八年(1420),成祖最為寵愛、準備立為皇後的王貴妃死去,他更加暴躁無常。這時,賈呂與宮人魚氏私下都與小宦官結好,成祖得知後極為惱火。二人十分恐懼,自縊身亡。成祖親自刑審賈呂侍婢,結果竟誣告她們要謀殺皇帝。成祖盛怒之下,親自下手對宮女們動用酷刑,株連慘殺宮女達二千八百人之多,且每每親臨行刑。有的宮女臨刑時罵他道:“你自己年老陽衰,宮女們和內侍交好,有什麼罪過?”成祖聽後更加惱怒,就讓畫師畫了賈呂和小宦官相抱的畫來羞辱她們。

這就是成祖永樂年間發生的屠殺宮女案。自賈呂誣告賢妃被毒案到宮人與宦官相好事發,成祖前後誅殺宮女及宦官當在三千人以上。

到底誰是明英宗的生母

明英宗朱祁鎮是明宣宗的長子,關於他的親生母親,有不同的說法,有的說是宣宗貴妃孫氏(即孝恭皇後),有的說孫氏沒有兒子,暗中把別的宮人生的孩子抱來養為己子。

孫氏是鄒平(今山東鄒平)人,她嬌美聰明、善解人意,深得宣宗的寵愛,被冊為貴妃,皇後胡氏則不得寵。按照明代製度,皇後有金冊和金寶,貴妃則有冊無寶。孫氏恃寵,要求也要金寶,宣宗就向太後請求也賜給她金寶,這樣,明代貴妃有金寶的製度便從她開始。但她仍不滿足,想取皇後之位而代之。胡氏多病而無子,但孫氏也沒有生育,廢後之事就暫時停止了。不久這個問題就得到了解決,宣宗宣德二年(1427)十一月,孫貴妃突然有了一個兒子,史書記載這個孩子並非孫貴妃所生,而是“陰取宮人子為己子”,至於這個生下孩子的“宮人”到底是誰,卻一點痕跡也沒有留下。為了製造輿論,宣宗及宦官們在孫貴妃“懷孕”期間,還製造了很多“奇征”,如天降祥瑞等等,使人們相信孩子是孫氏所生。

孩子出生僅四個月,就被冊立為太子,賜名朱祁鎮。在明代皇太子正位東宮的年齡中,他是最小的一個。母以子貴,太子一立,孫貴妃的地位又大大提高了。在宣宗的暗示下,宮廷內外刮起一股廢後之風。胡氏上表辭位,孫氏又裝出謙恭的樣子,謙讓再三,說待皇後的病好了,自然會有孩子的,我的兒子怎能擺在皇後的兒子之前呢?英宗正位東宮剛過二十多天,宣宗即下詔廢皇後胡氏,改立貴妃孫氏為皇後。孫氏被立為皇後,勢焰更熾,英宗即位後被尊為皇太後,一直到天順六年(1462)才去世,英宗生母是誰從此更無人知曉,成為一樁懸案。

土木堡之變是怎麼回事

英宗正統十四年(1449)七月,蒙古瓦剌也先部進犯大同(今山西大同),大同兵失利。英宗在宦官王振的蠱惑下,準備親征。吏部尚書王直率群臣上疏勸諫阻止,但英宗不聽,決意親征。

七月十五日,英宗下詔親征,命其弟鄖王朱祁鈺居守北京,統帥五十萬大軍向西北進發,王振和英國公張輔等人從行。張輔是德高望重的名將,但英宗不許他幹預軍政,一切由王振指揮。大軍出發之後,前方頻頻傳來敗報,加之連日風雨,營中常常夜驚自擾。大臣們再三勸英宗停止前行,但都遭王振拒絕。王振在軍中作威作福,肆無忌憚,成國公朱勇等人向他稟報軍情,都要以膝前行。

八月初一,明軍到達大同,王振仍欲進軍,親信向他密報了瓦剌的實力後,他才感到害怕,決定撤軍。王振是蔚州(今河北蔚縣)人,開始準備從紫荊關(今河北易縣紫荊嶺上)走,到蔚州後請英宗駕幸他家,後來害怕大隊人馬會損壞他家鄉的莊稼,又改道東行。明軍迂回改道,初十退至宣府(今河北宣化)時,瓦剌的大批騎兵已經趕到。十三日,英宗大軍到土木堡(今河北懷來東),離懷來城(今河北懷來)僅二十裏,眾人想退入懷來據守,而王振堅持留駐土木堡。十四日,瓦剌軍圍困了明軍。土木堡地高無水,附近的水源已經被瓦剌軍占領,明軍人馬兩天沒有喝到水,饑渴難當。瓦剌軍假裝後退,遣使講和。王振見使者前來議和,急忙下令將營地移到水源附近。明軍剛移動三四裏,就遭到了瓦剌兵的伏擊,五十萬明軍全軍覆沒,張輔、鄺塋、王佐等五十餘名大臣戰死,王振也在亂軍中被打死。英宗在混戰中突圍不成,下馬盤膝而坐,為瓦剌所俘。這就是“土木堡之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