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2章 大明王朝全麵解讀(9)(3 / 3)

之後,他悉心輔佐,很快就成了太祖的得力臂膀。太祖也不斷委以重任,把他當作心腹。隨著太祖的威名越來越大,越來越多的人投到太祖軍中。李善長則細心考查他們的才幹,薦舉優秀人才。並經常反映將士們的意見,使軍中人人心情舒暢。李善長的到來,為太祖軍的團結起了重要作用,也使太祖的主將地位日益鞏固。郭子興曾盛情邀請李善長到自己軍下,被李善長謝絕。太祖因此更加器重他。

李善長的全力輔佐使得太祖可以全力攻占,並無後顧之憂。太祖起兵駐軍和州(今安徽和縣)時,親自帶兵出襲雞籠山寨,隻留下少量兵力給李善長讓他留守和州。元軍知道這一情況後便來偷襲。未料想李善長早有估計,提前設下伏兵。敵軍一到,伏兵四起,使元軍落荒而逃。太祖聽到捷報格外高興,表揚李善長說:“怎麼能說你僅僅是策謀劃計的文人呢,你今天的勝利真叫執戈的武將也不得不佩服啊!”

此後太祖率軍連續征戰在外,命李善長始終留守應天府(今南京)。李善長很快便使那裏將吏和睦,百姓安居,生產發展,百業俱興,充足的軍需源源送往前方,為太祖開國建業立下了汗馬功勞。

太祖稱帝後,對李善長絕對信任。太祖洪武元年(1368)五月,太祖去汴梁(今河南開封)視察,留李善長在京居守,三個月間大小事務都由李善長按定規、時勢自行處置。以後,太祖更把除軍事外的一切朝廷事務統歸李善長掌管,如建置地方各級職官、製訂官民喪服儀禮、功臣爵賞、民間訴訟等。事無巨細,李善長也都不厭其煩地認真處理,安排有致。

洪武三年(1370)太祖大封功臣,認為李善長雖然沒有攻城奪地的汗馬功勞,但在連年征戰中,精治後方,給足軍食,功勞不可磨滅,晉封他為韓國公。在當時同封的功臣中,李善長位列第一,太祖把他和蕭何並論,褒讚備至。

汪廣洋為什麼能夠居於丞相之位

汪廣洋(?~1379),字朝宗,高郵(今江蘇高郵)人。太祖渡長江的時候,召他任元帥府令史,江南行省提控。攻下贛州(今江西贛縣)後,又授任他為江西參政一職。

太祖洪武元年(1368),山東平定後,由於汪廣洋清廉明察,處事穩重,太祖便命他為主管行省。三年,李善長生病,中書省缺少官員,於是太祖便召汪廣洋任左丞。當時的右丞楊憲處事非常專斷,汪廣洋處處依從他,但還是被他妒忌。楊憲一次次地彈劾,終於致使汪廣洋被放逐到海南,直到楊憲被誅殺才被召回朝廷。

後來,李善長因病離職回鄉。於是太祖便命汪廣洋為右丞相,胡惟庸為左丞相。但由於汪廣洋在任職期間並沒有好的建議,因此後來被降職,遷任廣東行省參政。不過,太祖心中仍然覺得汪廣洋好,於是不久又把他召回來任左禦史大夫。洪武十年,又升為右丞相,與胡惟庸同任丞相。

隻可惜,他為求保住官位,隻知道隨波逐流。十二年(1379),中丞塗節說胡惟庸毒死了劉基。太祖問汪廣洋,汪廣洋卻不以實情相告,妄圖包庇胡惟庸。太祖震怒,把他貶到海南,中途又下令誅殺他。

太祖初年設立中書省,設左右丞相管理主持朝廷事務。當時大都任用有功勳的大臣兼管中書省事務。但這些大臣又會經常接受命令率兵征討,不能專門管理中書省事務。因此,太祖初年真正名副其實的丞相隻有李善長、汪廣洋、胡惟庸三人。汪廣洋雖忠謹厚道,能保住自己,但卻不知揭發奸邪,實在有愧於丞相這一職務。

為什麼劉基被視為諸葛亮式的人物

劉基(1311~1375),字伯溫,青田(今浙江青田)人,博通經史,尤其精通星象、讖緯之學。西蜀時趙天澤評說江左人物,把劉基列為第一位,說他是諸葛孔明之類的人物。

太祖攻下金華(今浙江金華)後,聽聞劉基的名聲,便禮聘他出山。劉基向太祖陳述了關於時務的十八條策略。太祖非常高興,建禮賢館讓他居住,恩寵備至。太祖又詢問他征伐攻取的計謀,劉基說:“張士誠隻是個武夫,胸無大誌,不足為慮;陳友諒劫持君主,占據上遊,沒有一天不想要殺掉我們,應當先除掉他。陳氏滅亡了,張士誠就會勢單力薄,一下就可平定,然後我們再北進中原,就可成就王業了。”太祖依計而行,後來王業的發展,果真大致就如劉基最初所謀劃的那樣。太祖就曾經對劉基說:“先生是我創立江山的第一等功臣。”

劉基又精通天象,經常借助天象向太祖進言。出現大旱時,他就請求太祖審決以前積壓拖延的案件。太祖命他負責糾正冤假錯案,沒過多久,便大雨如注;他還經常通過分析太祖的夢境向太祖進言頒布一些與民有利的政策。在他告老還鄉之後,太祖都還曾親筆致信向他詢問天象,他都逐條地做了回答,主要內容就是說霜雪之後,必有陽春,如今國家的威嚴已經樹立,政策應該稍微寬大一些,與民休養生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