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4章 大明王朝全麵解讀(11)(1 / 3)

關於廖永忠被處死的直接原因,按照《明史》中的記載,是因為違製。“八年三月坐僭用龍鳳諸不法事,賜死。”朱元璋十分痛恨官吏違法,即使功臣如傅友德、周德興等人因恃功亂法也是不能容忍的。但像所謂的“僭用龍鳳”之類的事情類似於莫須有,完全可以說是“欲加之罪,何患無辭”。因此廖永忠之所以被處死的真正原因,曆來眾說紛紜。但較為世人接受的說法是朱元璋為消除隱患,以免將來強臣壓主。有一則宮廷秘聞,也許可以解釋像廖永忠這樣的功臣之所以被殺的深刻原因:有一天皇太子勸說朱元璋不要殺人太多,朱元璋便把一根長滿了刺的棍子丟在地上,讓他去撿。皇太子一把抓住棍子,被刺紮破手掌疼痛難忍。朱元璋說:我是在事先為你拔除棍上的毒刺,難道你不明白我的苦心嗎?由此看來,廖永忠因“僭用龍鳳”而被處死,隻是借口而已。

胡美為什麼能列入功臣行列

胡美(?~1384),沔陽(今湖北沔陽)人。他本名廷瑞,為避朱元璋諱,便改名美。他驍勇善戰,足智多謀。最初,他在陳友諒手下做官,是江西行省丞相,守衛龍興城(今屬江西)。朱元璋早就聽說胡美是不可多得的良將,所以在攻下江州城(今江西九江)後,便派使者招降。胡美盡管再三權衡,最後還是派鄭仁傑前去表示願降,但提出不能遣散其原來所統帥的部隊。朱元璋心裏不同意,這時,謀臣劉基悄悄地踢了踢朱元璋的坐椅,暗示要答應。朱元璋心領神會,便答應了,胡美投降後,仍為原來的官職。

既然打定主意歸附朱元璋,胡美做事就處處為朱元璋考慮,極盡忠心。例如他要投降時,同僚康泰、祝宗並不願意,胡美便將這個情況暗地告訴朱元璋。朱元璋就命令他跟隨徐達一起率兵征武昌,康泰、祝宗留下趁機叛亂,攻陷洪都。徐達回兵,結果祝宗戰敗而死,康泰被抓回建康。因康泰是胡美的外甥,朱元璋便赦免了他。其後,胡美又與徐達等人攻取淮東,進伐張士誠,攻下湖州(今浙江吳興)。班師回來後,他被加封為榮祿大夫。

這年冬天,朱元璋又命胡美為征南將軍,率軍由江西攻取福建。胡美曾經攻打過福建,對其地理比較熟悉,所以,開始的進兵非常順利,邵武(今福建邵武)、建陽(今福建建陽)守將先後投降。但在進攻建寧(今福建建寧)時,敵將陳子琦等試圖以堅守不出的策略來拖垮胡美的軍隊。胡美屢次挑戰,敵將都不應戰。胡美於是命令軍隊加緊攻打,逼使陳子琦等不得不投降。胡美入城後,對百姓秋毫無犯。這一仗大獲全勝,俘獲敵軍九千七百餘人,繳獲糧草車馬無數。胡美把陳子琦等押送回京,又會同湯和等,逐步平定了福建。戰後胡美留守福建。不久,朱元璋又把他召回,跟自己一起巡遊汴梁(今河南開封)。

朱元璋即位後,封胡美為中書平章、同知詹事院事。洪武三年(1370)冬天,朱元璋論功封賞,以“竇融歸漢”來稱譽胡美的功勞,封為豫章侯,食祿一千五百石。十三年,被改封為臨川侯。

建立了如此大的功績,若論當日功臣位次,盡管胡美的功勞比不上馮勝、傅友德、廖永忠、周德興等,但他原本是陳友諒部下,屬於“持兵兩雄間,可觀望而不觀望來歸者”的情況,且曾為大將,率兵攻城略地,對明朝能最終取得江山,有著獨特的貢獻,所以應當歸入功臣之列。

然而,就是這樣的一位功臣,其最終的結局卻是非常不幸的。洪武十七年,胡美犯法當死;二十三年,李善長“謀反”事敗,朱元璋親寫詔書逐條列舉奸黨,稱胡美依仗長女是貴妃,就偷偷帶著女婿進入宮亂禁,後被發覺,女婿受刑而死,他也被賜自盡。

康茂才立過什麼奇功

康茂才(1313~1369),字壽卿,蘄州(今湖北蘄春)人。元末時歸降明太祖,授予秦淮翼水軍元帥之職。

陳友諒攻陷太平(今安徽當塗)以後,想與張士誠一起攻打應天府(今南京)。太祖知道康茂才以前曾在陳友諒軍中服過役,與陳友諒有舊交情,於是就讓康茂才派仆人拿著康茂才的書信去欺騙陳友諒,說自己願意做他的內應,並且會把從長江到南京西城牆的三叉江上的木橋挪開,讓陳友諒的水軍經過秦淮河直抵南京城牆之下。陳友諒收到書信後非常高興,決定與康茂才在木橋會合。仆人回來後把陳友諒的決定告訴了康茂才。太祖知道後,立即派人將木橋改成了石橋。陳友諒到了木橋,發現已經成了石橋,非常驚訝,連叫幾聲“老康”都沒人答應,心下一慌,暗叫一聲“不好!”連忙率兵後退,但為時已晚。剛退到龍灣(今南京西北部),伏兵四起,康茂才率領部下奮勇攻擊,大破陳友諒軍。陳友諒率領著殘兵倉皇逃走。

第二年,太祖親自征討陳友諒,康茂才跟隨,相繼攻下安慶(今安徽安慶)、江州(今江西九江)、蘄州(今湖北蘄春)、漢陽(今湖北漢陽)、瑞昌(今江西瑞昌)等地,打敗了陳友諒的八個指揮。後來,在彭蠡(今江西鄱陽湖)之戰中,陳友諒戰敗而死。

後來與張士誠軍大戰於尹山橋(今蘇州東南),康茂才手持大戟督戰,英勇威猛,率領將士們打得敵軍大敗。

太祖洪武元年(1368),謀取平定中原,相繼奪取汴(今河南開封)、洛(今河南洛陽),留守陝州(今河南三門峽),又招降絳(今山西新絳)、解(今山西運城西北)各州。他善於安撫百姓,所到之處盡量不驚擾當地鄉民,因此百姓都很感激他的功德,有的還為他立碑頌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