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章 薩爾滸之戰(1 / 3)

在現今遼寧省撫順市東大夥房水庫附近,有一座形勢險要的山,名叫薩爾滸山,曆史上著名的薩爾滸之戰就發生在這裏。這次戰爭以明軍慘敗、後金(即後來的清王朝)軍大勝而告終。從此以後,明朝在對後金的戰爭中,一直處於防禦地位。

明朝末年,朝政腐敗,遼東守將李成梁貪汙跋扈,國家的軍費大部被他吞沒,使遼東武備日益廢弛。這時居住在今吉林東北部牡丹江、綏芬河地區的建州女真,一天天壯大。公元1563年,在其傑出領袖努爾哈赤(1559-1626)的領導下,基本上完成了女真族內部的統一,於1616年在赫圖阿拉(今遼寧新賓附近)建立了大金汗國,史稱後金。為了向內地掠奪口擴張勢力,努爾哈赤將進攻矛頭指向明中央政權。

明萬曆四十六年(1618)四月,努爾哈赤宣稱與明廷有“七大恨”,以此為口實,告天誓師,對明朝發動進攻。

“七大恨”的第一條,是說明朝殺害了他的祖父和父親。原來明神萬曆二年(1574),建州右衛首領王杲(ɡǎo。稿)帶兵進攻遼東,被明遼東總兵李成梁打敗,王杲投奔海西女真(居住在今鬆花江流域)哈達部王台,王台把他縛送到李成梁那裏,被李成梁磔死。1583年,王杲的兒子阿台為父報仇,占據古勒山寨(在今遼寧新賓附近),反對明朝。李成梁利用明朝扶植的蘇克素滸河部的圖倫城主尼堪外蘭,引明軍攻打阿台,阿台困於古勒寨內,被部下殺死。明軍攻入寨內,對戰敗者全部屠殺,連前來勸說阿台降明的努爾哈赤的祖父叫場和父親塔失(都是王杲的部將),也被殺死。因此,這就成為努爾哈赤進攻明朝的一個主要借口。

“七大恨”的第二、四、六、七條,是訴說明朝偏袒他的對手女真族的哈達、葉赫部(均為海西女真部落)。第三、五條,是說明朝竊踰疆場,肆其攘奪;拘捕後金使臣,挾殺金人;遣兵驅逐柴河、三岔、撫安三路耕民,不容刈獲。

努爾哈赤在發布誓師詞後,親自率領大軍二萬人,分兩路進攻撫順。在進軍前,他向全軍申明軍紀:“陣中所得之人,勿剝其衣,勿淫其婦,勿離其夫妻;拒敵者殺之,不拒敵者勿妄殺”①。同時頒布《兵法之書》,規定了用兵作戰的原則:“用兵則以不勞己、不頓兵、智巧謀略為貴焉。若我眾敵寡,我兵潛伏幽邃之地,毋令敵見,少遣兵誘之。誘之而來,是中吾計也,誘而不來,即詳察其城堡遠近。遠則盡力追擊,近則直薄其城,使壅集於門而掩擊之。倘敵眾我寡,勿遽近前,宜預退以待大軍,俟大軍既集,然後求敵所在,審機宜,決進退,此遇敵野戰之法也。至於城郭,當視其地之可拔,則進攻之;否則勿攻。……蓋製敵行師之道,自居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斯善之善者也。”②在奪取撫順的戰役中,努爾哈赤正是運用上述的用兵之道因而取勝的。

撫順城瀕臨渾河,是建州女真同明朝互市的重要場所,努爾哈赤青年時,常來這裏貿易,因此這裏的山川地理形勢,他了如指掌。當時明朝駐守這裏的是遊擊李永芳,以前努爾哈赤也曾同他打過交道。努爾哈赤派出先遣部隊假冒商人來撫順扣市,將撫順商人和軍民誘出城外貿易。然後後金主力乘機突入城內,捉住守將李永芳,撫順遂不戰而下。同日,後金軍左四旗兵又攻占東州(今沈陽東南)、馬根單(在赫圖阿拉西南)兩座城池。當後金軍撤走時,明廣寧(今遼寧北鎮)總兵張承胤領兵萬餘人倉促來追。努爾哈赤派軍環攻,利用風沙大作的有利天時,全殲明軍,俘戰馬九千匹,甲七千副,兵仗器械不可勝計。努爾哈赤在初戰大勝後,又於同年七月,親統八旗軍,進鴉鶻(hú胡)關,圍清河城(今遼寧本溪東北),明朝守將閉門固守,城上施放火器,八旗兵死傷千餘人。努爾哈赤命軍士頭頂木板,從城下挖牆而入,城陷,守將及兵民萬人皆戰死。

撫順敗報傳至京師,明廷舉朝震驚。明神宗慌忙召集九卿科道會議,商討“大舉征剿”赫圖阿拉的決策。萬曆四十七年(1619)二月,後金軍轉攻葉赫部,葉赫部向明告急。明神宗感到邊事十分危急,立即從全國各地調集軍丁十萬人③齊集沈陽,派兵部尚書楊鎬(hào號)為遼東經略,向後金發動總攻擊。楊鎬的作戰方針是:以赫圖阿拉為目標,分進合擊,四路會攻,企圖一舉圍殲後金軍,其部署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