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9章 宋應星與明代科技(1 / 2)

宋應星,字長庚,江西奉新縣人。生於明萬曆十五年(1587),出身書香世家。曾祖宋景是弘治十八年(1505)進士,曆任山東參政、山西左布政使、南京工部尚書、兵部尚書、都察院左都禦史,是明朝中期的重臣。祖父早逝,父親不甚得誌,家境逐漸地蕭條了。

宋應星幼年穎悟,“數歲能韻語,及操製藝,矯拔驚長老”①。又有過目成誦的本領,自幼很受師長喜愛。“稍長即肄力十三經傳,於關閩濂洛書,無不抉其精液脈胳之所存。故自周、秦、漢、唐及龍門、《左》、《國》,下至諸子百家,靡不淹貫,又能排宕淵邃以出之”②。萬曆四十三年(1615),宋應星與長兄應升赴省城南昌參加乙卯科鄉試。在一萬多名考生中,宋應星名列第三,應升列第六,時冬稱“奉新二宋”。此後屢試不第,終於斷絕仕進之想。崇禎八年(1635),宋應星任江西袁州府分宜縣學教諭。十一年(1638),升任福建汀州府推官,崇禎十三年辭官回鄉。十六年(1643),又出任南直隸風陽府毫州知州,次年辭官回奉新。這一年,李自成攻陷北京,明亡。南明時,曾薦授宋應星官職,均推辭不就任。入清後拒不出仕,隱居讀書課子,約於康熙(1662-1722)初年去世,年近八十。

明代的農業、手工業很發達,資本主義萌芽不斷滋長,促進了我國科學技術的長足發展。一方麵,迅速聚積起來的生產知識和技術經驗有待作出總結;另一方麵,比家庭手工業規模更大的手工業工場要求運用科學知識、先進的設備、低廉的消耗和較高的勞動生產率來組織生產。社會的需要,加之客觀的可能,使宋應星寫出了一部足以使他永垂不朽的著作——《天工開物》。

《天工開物》是一部科學技術著作,最早刊刻於崇禎十年(1637)。全書分上、中、下三卷,又細分乃粒、乃服、彰施、粹精、作鹹、甘嗜、陶埏、冶鑄、舟車、錘鍛、燔石、膏液、殺青、五金、佳兵、丹青、曲蘖、珠玉十八章。以“貴五穀而賤金玉”為原則,把農業放在前麵,次以與手工業生產有關的各章,而把與國計民生無大關係的珠玉放在最後。

上卷六章,多與農業生產相關。《乃粒》主要論述稻麥黍稷及粱粟麻菽等糧食作物的種植栽培技術以及有關生產工具,包括各種水利灌溉機械。《乃服》介紹養蠶、繅絲、絲織、棉紡、麻紡、毛紡等的生產技術以及所用工具、設備及操作要領。《彰施》介紹各種植物染料和染色技術,對藍靛的種植及藍靛的提取和從紅花中提取染料的過程敘述尤其詳細,又涉及不同顏料及配色及媒染方法。《粹精》講稻、麥等的收割、脫粒、磨粉等用的工具及技術。《作鹹》敘述海鹽、池鹽、井鹽的產地以及製鹽方法。《甘嗜》介紹甘蔗的種植、製糖的技術及工具,兼及蜂蜜與飴糖;中卷七章,多為工業技術。《陶埏》介紹建築用磚瓦及日常所用陶、瓷器製作技術及工具,如景德鎮的製瓷技術。《冶鑄》重點介紹銅鍾、鐵鍋、銅錢的鑄造方法及工具,包括失蠟法、實模法及無模鑄造三種,是我國傳統鑄造技術最詳盡的記錄。《舟車》介紹船舶、車輛的結構、用材、駕駛方法。《錘鍛》敘述金屬鍛造工藝,大到萬斤鐵錨,小到繡花針,以及其他各種生產工具。《燔石》介紹石灰、硫磺、礬石的燒製及采煤技術。《膏液》介紹各種油料作物及其榨取方法、製蠟技術。《殺青》專論紙的種類、原料及用途,介紹造紙工藝及設備;下卷五章,《五金》論各種金屬礦的開采、洗選、冶煉及分離技術。《佳兵》介紹各種冷兵器及火藥、火器的製造技術。《丹青》專論製墨技術及製顏料的方法。《曲蘖》記述酒母、紅曲等的原料、配比、產品用途。《珠玉》專論珍珠、寶玉、寶石的采掘以及加工技術,兼及瑪瑙、水晶和琉璃等物。書中既有大量確切的數據,又繪製了123幅插圖,展示各有關的生產過程。除個別部分屬於引用他人的著述之外,絕大多數內容都是作者經過實地的觀察研究所得,忠實地總結和記載了我國古代農業、手工業生產技術等各方麵的卓越成就。這是一部百科全書式的巨著,它具有極重要的科學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