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1章 崇禎治亂(2)(3 / 3)

崇楨十一年(1638)冬,清軍大舉人關,以淩厲的攻勢橫掃山東、河北等地。明廷為抵禦清軍的進攻,不得不從鎮壓義軍的前線抽調官軍,急馳北上抗清。此時適逢山東、河北、河南、山西等地旱災嚴重,蝗蟲肆虐,餓殍遍野。這一形勢對陷入低潮的起義鬥爭提供了極為有利的轉機。十二年(1699)五月,張獻忠於穀城再起,由湖北轉入四川,連克官軍,扭轉被動的戰局。李自成聞訊,立即出雒山,招集舊部,重振旗鼓,轉戰於陝南地區。十三年(1640)九月,李自成突破楊嗣昌官軍的包圍,於冬天進入河南。受大旱之災的河南形勢對義軍十分有利,數萬饑民爭相投奔李自成所部,出身地主的知識分子牛金星、李岩、宋獻策等也先後加入義軍隊伍,義軍聲勢迅速壯大。

起義軍針對土地兼並和賦稅繁重的弊政,鮮明地提出“均田免糧”的綱領口號,且將繳獲官府、地主的財物賑濟給饑民。這一舉動立刻受到廣大貧苦農民的擁護和歡迎,“均日免糧”的口號更是深得民心。在此基礎上,起義軍又製定了“平買平賣”、“公平交易”的政策得到市民們的普遍歡迎。越來越多的百姓加入義軍,起義軍隊伍迅速擴大到50萬人之多,實力迅速壯大。

崇禎十四年(1641)正月,明將楊嗣昌率領官軍主力入川,追剿張獻忠,趁中原地區空虛之際,李自成毅然率軍攻入洛陽,處死了廣占良田、侵奪民財的福王朱常洵。朱常洵及一批官吏被處決,令洛陽城內外的百姓拍手稱快。攻占洛陽後,李自成繼續轉攻開封府,由於拒守開封的周王朱恭枵有所準備,義軍未能攻下,然而在河南全殲了增援的官軍。

二月,張獻忠也率部複入湖廣,一舉攻陷襄陽,處死襄陽王朱翊銘。楊嗣昌見非但未能剿滅義軍,反而義軍連克重鎮,處決皇親貴戚,遂畏罪自殺。崇禎改以陝西總督丁啟睿代替楊嗣昌,又令兵部尚書傅宗龍與保定總督楊文嶽合兵攻李自成,卻遭李自成所部全殲。

張獻忠占據襄陽後,驕傲自滿,羅汝才等義軍將領與之不和,率部北投李自成,於是李自成的勢力又得壯大。年底,李自成再度揮師攻開封,但因他於陣前中箭傷眼,被迫放棄攻城。崇禎十五年四月,義軍第三次圍攻開封,采取圍而不打的策略,於開封附近的朱仙鎮大敗官軍援兵主力。在隨後與前來鎮壓的官軍交戰中,李自成的義軍又連連取勝,徹底扭轉戰場上的被動局麵。年底,李自成揮師南下,進攻湖北重鎮襄陽。在攻占襄陽後,義軍連續作戰,迅速占據數十個州縣,控製了澧州、常德以北,麻城、黃州以西,光化、均州以東的廣大地區。而張獻忠也、率部轉戰於兩湖及四川地區。兩支主力義軍南北呼應,使明朝的武力鎮壓政策幾近破產,明朝的統治已是搖搖欲墜。

崇禎十六年(1643)正月,義軍各部推舉李自成為盟主,號“奉天倡義文武大元帥”;羅汝才為“代天撫民威德大將軍”。五月,義軍改襄陽為襄京,李自成稱為“新順王”,修宮室,設置文武官吏,建立“大順”農民政權。同月,張獻忠率部在攻占漢陽、武昌後,自稱“大西王”,改武昌為天授府,建立政權。之後又經湘贛,進入四川,於十七年十一月稱帝,國號“大西”,建元“大順”,且以成都為西京。

李自成建立大順政權後,九月率軍北伐。十月,破潼關,占據西安。十七年正月,定西安為西京,建國號“大順”,改元“永昌”。以牛金星為丞相,並在西安地區鎮壓地主豪強,撫慰流亡,募民墾田,流通商賈,鑄造“大順”錢幣,製定“五年免征”、“追贓助餉”等政策。二月,李自成親統大軍進擊北京,一舉攻占太原,發布討明檄文,曆數明朝統治者的罪狀,提出“不殺人、不愛財、不奸淫、不掠搶、平買平賣”的綱紀,再次重申“貴賤均田”的政策,受到農民普遍的支持和擁護。

之後,李自成、劉宗敏等將領率大順軍主力經忻州、代州、大同、宣化,走居庸關,向北京進發。另分一路由左營製將軍劉芳亮率領,東渡黃河,經河南、河北,北進北京。麵對大順軍的迅猛攻勢,崇禎皇帝慌忙下詔“罪己”,既而又向大順”政權提出“割地求和”的請求,遭到斷然拒絕。

三月十七日,大順軍包圍北京城,城外官軍三大營不戰而降。十八日,攻破北京城。崇禎帝企圖外逃,但已為時太晚。他急召文武百官,卻無一人應召入宮,絕望之中,崇禎帝登煤山(今北京景山公園內)自盡。至此,明朝統治壽終正寢。

注釋

①吳傳業《綏寇紀略》卷八。

②《明史》卷七七《食貨誌》。

③《明世宗實錄》卷一三○。

④《明神宗實錄》卷四二一。

⑤顧炎武《日知錄》卷一○。

⑥《皇明經世文獻》卷三五九。

⑦鄭廉《豫變紀略》卷一。

⑧《明史·食貨誌》。

⑨《明史·王宗沐傳》附《王世昌傳》。

⑩《明大司馬盧公奏議》卷三《辭總理五省軍務疏》。

查繼佐《罪惟錄·李自成傳》卷三一。

《明季北略》卷二○。

趙士錦《甲申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