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3章 大明王朝全麵解讀(2)(1 / 3)

周新是廉潔奉公的清官。有人為了拉關係送他一隻燒鵝,他卻差役將燒鵝懸掛在公堂前,以後再有人送禮講情,他便指著這隻燒鵝以示告誡。從此,再沒人敢賄賂他。

錦衣衛的指揮紀綱派了一個千戶(武官)到浙江公幹。這個千戶趁機索取賄賂,作威作福。周新不怕他有後台,正要查證懲治,不料讓他逃脫了。不久,周新送文冊進京,在涿州(今河北保定)遇到這個千戶,便抓起來關押在州監獄裏,不料又讓他脫身逃走了。跑到主子紀綱那裏誣告周新,紀綱是個權傾一時的佞臣,便多方羅列罪名,上奏折誣陷周新。成祖大怒,下令逮捕周新。當時的旗、校官都是錦衣衛同黨,在押送周新到京城的路上,任意拷打折磨,但他始終沒有向惡勢力屈服。到了朝廷上,他伏在台階前大聲說:“陛下讓我辦事,職責和督察院是一樣的,我奉陛下您的命令,去擒奸除惡,怎麼就成了罪臣?!”成祖聽了更加憤怒,下令處死他。臨刑前,周新大聲說:“活著是直臣,死了應當作直鬼!”仍表現出一股寧死不屈的正氣。

過了幾天,成祖有所悔悟,問侍臣:“周新是哪裏人?”侍臣說是:“南海。”成祖感歎道:“嶺南竟有這樣的人,錯殺他了。”後來,紀綱的罪行被揭發,周新的冤案才得以平反。

胡濙為什麼能夠曆事六朝皇帝

胡濙(1375~1463),字源潔,武進(今江蘇常州)人。他曆事惠帝、成祖、仁宗、宣宗、英宗、代宗六朝皇帝,為朝廷可以說是鞠躬盡瘁。

惠帝建文二年(1400)考中進士,授予兵科給事中之職。

成祖永樂元年(1403),升任戶科都給事中。當成祖即位不久,就聽到有傳言說惠帝其實並沒有死,隻是逃走了,引起成祖的懷疑。五年,派胡濴以頒發禦製(皇帝編寫的)的各種書籍為名,四處悄悄打聽惠帝的下落。因此,胡濙在京城以外呆的時間最長,到十四年才回京。所到之處,他也時常把各地的隱情上報給成祖,很受成祖信任。當時皇太子在南京代理國政,漢王朱高煦捏造沒有根據的話誹謗太子,成祖便派胡濙前去察訪。胡濙到達後,秘密上疏告訴成祖說太子恭敬孝順謹慎,成祖非常高興。

仁宗即位後,征召他為行在(古代皇帝所在的地方)禮部侍郎,後轉任太子賓客,兼任南京國子監祭酒。

宣宗即位後,仍然任命他為禮部左侍郎。漢王造反,他和楊榮等人協助宣宗親自出征,平定了叛亂。宣宗把他視作股肱之臣,在宮中就曾設宴邀請過胡濙、楊士奇、夏原吉、蹇義四人,並對他們說:“現在天下太平,是四位愛卿的功勞。”

英宗登上皇位後,下令要節減費用。胡濙便上疏建議減少上貢的物品,裁減番僧(漢族以外的僧人)等,都得到英宗的許可。英宗在“土木堡之變”中被俘,朝中人心大亂,有建議南遷的,胡濙堅決抵製南遷的主張,與於謙的意見相合。由此使內外人心逐漸安定下來。

代宗登上皇位後,胡濙加封太子太傅。楊善出使也先時,胡濙曾上疏給代宗建議附帶一些皇帝用的食物和衣服給太上皇(英宗),沒有得到答複。針對準備迎接太上皇回歸的儀式程序中,也曾多次上疏建議應擴大排場迎接太上皇,均未得到答複。

英宗重新登上皇位後,他年事已高,勉強支撐病體入朝,後便請求離任。胡濙節儉寬厚,喜怒不形於色,禮賢下士。他先後侍奉過六朝君主,在朝時間接近六十年,朝廷內外都稱他為“耆德”。

於謙為什麼被稱為民族英雄

於謙(1398~1457),字廷益,浙江錢塘(今杭州)人。七歲的時候,有個和尚驚奇於他的相貌,說:“這是將來的救世宰相呀。”成祖永樂十九年(1421),於謙考中進士。

英宗正統十四年(1449),“土木堡之變”發生。瓦剌首領也先俘虜了英宗,以英宗為人質,不斷騷擾邊境。也先知道明朝廷決心抵抗瓦剌,就以送英宗回朝為借口,大舉進犯北京。這一年十月,瓦剌軍很快打到北京城下,在西直門外紮下營寨。於謙立刻召集將領商量對策。石亨認為明軍兵力弱,主張把軍隊撤進城裏,然後把各道城門關閉起來防守,日子一久,也許瓦剌會自動退兵。於謙則說:“敵人這樣囂張。如果我們向他們示弱,隻會助長他們的氣焰。我們一定要主動出兵,給他們一個迎頭痛擊。”於是他積極部署迎戰策略,並親自率領一支人馬駐守在德勝門外,叫城裏的守將把城門全部關閉起來,表示有進無退的決心,並下了一道軍令:將領帶頭後退的,就斬將領;兵士不聽將領指揮,臨陣脫逃的,由後隊士兵負責斬殺。將士們被他的勇敢堅定感動,下決心跟瓦剌軍拚死戰鬥,保衛北京。

當初,也先部隊深入,以為早晚會攻下京城,等見到明軍嚴陣以待,大失所望。叛變的宦官喜寧教唆也先邀請明朝大臣迎接英宗,又邀於謙及王直、胡濙等出城談判,代宗不準許,也先更加沮喪。後來也先部隊來到德勝門,於謙便令石亨設下埋伏,也先的弟弟孛羅、平章卯那孩被打死,也先部隊又轉移到西直門,都督孫鏜奮力抵抗,石亨也率領部分兵力來到,敵人撤退。副總兵武興和都督王敬在彰義門一起挫敗了也先的前鋒。也先部隊趕到土城,居民爬上屋頂,呼喊著用磚石投擲敵人,援兵趕到後,敵軍被迫撤退。相持了五天,也先便擁著英宗向西逃去。北京城保衛戰,取得了輝煌的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