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3章 大明王朝全麵解讀(2)(2 / 3)

評功時,代宗加封於謙少保,負責總督軍務。於謙堅決推辭,代宗不準。接著於謙又請求增兵保衛真定(今河北正定)、保定(今河北保定)、涿州(今河北涿縣)、易州(今河北易縣)等府州,派大臣鎮守山西,防止敵寇南侵,堅決抗擊外侵軍。

於謙堅決主張打擊蒙古瓦剌的入侵,並取得了北京保衛戰的勝利,捍衛了朝廷的尊嚴,維護了人民的安全。

王驥是進士出身為什麼卻頻立戰功

王驥(1378~1460),字尚德,束鹿(今河北辛集)人。成祖永樂四年(1406)考中進士,授予兵科給事中一職,奉命鎮守山西。在任期內,他嚴肅法度,境內非常安寧。他還曾率軍夫九萬營建北京,後升為兵部尚書。

當時北方邊境時常遭到瓦剌的侵擾,英宗正統二年(1437),王驥奉命整治軍務,斬絕了往年臨陣退縮的將領,眾將很受震懾。又大規模地檢閱將士,勤於練兵,打造武器,積草屯糧,整肅軍容,因此軍隊士氣大增。瓦剌將領巴禿孛羅領兵侵犯,王驥派將領前去迎戰,將巴禿孛羅擒住,並俘虜了他的部眾。戰後,王驥又裁減了三分之一的邊防軍兵,實行輪番值防的方法,不僅使軍兵能夠得到休息,而且減輕了運輸之勞。

不久,蒙古瓦剌阿台朵兒隻伯率軍來侵犯。王驥與諸將奮力迎戰,大敗敵人,擒獲敵軍的樞密、同知、僉院等十五人,萬戶兩人,降服了敵軍所屬的部落,轉戰一千多裏,阿台朵兒隻伯遠逃。

後來,思倫發叛亂。王驥分別於正統六年(1441)、八年、十三年三次南征麓川。雖然三次都未捉到思倫發,但每次都能大敗敵軍,對穩定西南邊防起了重要作用。

王驥雖是進士出身,但擅長騎馬射箭,為人剛毅有膽量,又通曉軍事謀略,因此能頻立戰功,為朝廷的穩固做出了自己的貢獻。

徐有貞在水利方麵有什麼建樹

徐有貞(1407~1472),字符玉,起初名理,後改為有貞,吳(今江蘇蘇州)人。宣宗宣德八年(1433)考中進士。他非常喜歡探究天文、地理、水利等方麵的知識。

代宗景泰三年(1452),升任右諭德(官名,職責是對皇太子教諭道德,隨事諷諫)。當時,黃河在沙灣(今山東壽張)決口已經有七年,先後前去的官員都沒能治理好。朝廷大臣都推舉徐有貞,代宗便提拔他為左僉都禦史,派去治理黃河。

徐有貞到達後,先去觀察估量了一下水勢,然後給代宗呈上三個方案:一是設置水門,一是開通支流,一是疏通運河。代宗一一批準。徐有貞於是征集民夫,親自率領監督,開始建立水閘,治理河渠,經過五百多天的艱辛努力,工程圓滿完成。

當初徐有貞向代宗呈上方案時,王嬤因為覺得漕渠淤積阻礙船隻的運輸,因此主張盡快堵塞決口,而徐有貞則認為治理河渠應著眼於長遠利益,秋冬之季即使堵住決口,來年春天還會再次決口,那樣隻能是白白辛苦一場而沒有好處。最終代宗聽從了他的建議。

在工程進展過程中,代宗認為當時轉運糧餉最為迫切,因此,工部尚書江淵等請求增派京城的軍隊前去支援,並要求限期三個月完成。徐有貞上奏說:“京城的軍隊一出動,每天的費用便多得不可計算,而現在潰決的大堤已經堅固,泄口也已經合攏,隻要使用沿岸的民夫就足夠了。”於是,江淵的建議被廢棄,工程也按期完成了。

竣工後,代宗召徐有貞回京,加官封爵。後來又派徐有貞出京巡視漕河。

景泰七年(1456)秋,山東發大水,河堤大多毀壞,隻有徐有貞負責修築的河堤還和以前一樣,代宗便派他去治理。他從臨清(今山東臨清)到濟寧(今山東濟寧)分別設置減水閘,水患全部根除。回京後,受到獎賞慰勞,升為左副都禦史。

徐有貞在水利方麵取得了很高的成就,給百姓帶來了很大的利益。

楊善是怎樣從瓦剌迎回明英宗的

楊善(1385~1458),字恩敬,大興(今屬北京)人。成祖起兵時,因參預守城有功,被授予典儀所引禮舍人之職。

代宗景泰元年(1450),楊善奉命出使蒙古與也先議和。到達後,也先派來迎接楊善的人在與他飲酒時問:“‘土木堡之戰’時你們的軍隊怎麼那麼膽怯呢?”楊善回答:“當時年輕力壯的官兵們都南征去了。王司禮(大宦官王振)隻是建議太上皇巡視那裏,並沒有進行作戰的準備,因此讓你們得逞了。不過,現在南征的將士都回來了,有將近二十萬人馬。他們平時都用神槍火器來訓練,百步之外就能射穿人馬;在邊防要塞又埋了三尺深的鐵錐,馬蹄一踏上去就會被穿透。”那人聽了大驚失色。

楊善接著又說道:“可惜現在這些都用不到了。”那人趕忙問:“為什麼?”楊善說:“我們和議成功了,現在就是親兄弟,還用它幹什麼?”那人聽了大鬆一口氣,趕忙回去把這些話告訴了也先。也先非常高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