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4章 大明王朝全麵解讀(3)(1 / 3)

楊銳(?~1532),字進之,蕭縣(今安徽蕭縣)人。當時,寧王朱宸濠有謀反之心,王瓊認為安慶(今安徽安慶)居於要害之地,應該加強防守,於是提拔楊銳為代理都指揮僉事,守衛這個地方。楊銳與知府張文錦修造戰船,每天督促士兵操練水戰,以備戰事。武宗正德十四年(1519),朱宸濠造反,率軍向東而下,燒毀彭澤(今江西彭澤)、湖口(今江西湖口)、望江(今安徽望江),湧到安慶城下,有戰船五千多艘。楊銳等人開始在長江邊抵抗,後不能敵,退入城中,被叛軍圍困。城中將士分四麵防守,楊銳和崔文防守最為重要的城西。楊銳晝夜抵抗,殺傷叛軍二百多人,並斬殺了叛軍的間諜,才使叛軍漸漸退卻。

七月,叛軍的全部兵馬到達安慶城下,號稱十萬人,戰船相連六十多裏,朱宸濠親自督戰。江西僉事潘鵬投降了叛軍,奉命到城下勸降,城內軍心動搖。楊銳將潘鵬的家僮腰斬示眾,才使軍心穩定下來。朱宸濠大怒,把安慶團團包圍,並加緊攻城,楊銳等人殊死搏鬥。當時守城的兵士還不到一百人,其他的全是民兵,老弱和婦女送飯,並運送石頭,每人運送一兩塊,幾天就堆積如山。叛軍攻城時,便紛紛投下石頭,逼使叛軍的攻勢漸緩。楊銳又向叛軍營地射去書信,勸告他們解散,許多人都逃跑了。他還招募敢死隊趁夜偷襲叛軍營地,使他們整夜都驚擾不安。朱宸濠沮喪地說:“安慶尚且不能攻下,怎能指望南京?!”恰逢官軍收複了南昌(今江西南昌),於是叛軍撤去。楊銳等人又出城襲擊,打敗叛軍,前後十八天,安慶解圍。

在平定朱宸濠的叛亂中,楊銳派人守衛安慶城,擊退叛軍,功不可沒。事後,武宗非常高興,提拔他為參將。

羅倫為什麼托病不願做官

羅倫(1431~1478),字彝正,吉安永豐(今江西永豐)人。他才華橫溢,學識淵博,以維護道義為己任。他為去世的母親服喪,過了兩周年,在舉行大祥祭禮之後,才開始吃鹽和乳酪。憲宗成化二年(1466)參加廷試時,作對策一萬多字,痛斥時弊,名動京城,錄取為進士第一名。當他看到憲宗召回正在服喪的大學士李賢,並讓他“奪情任職”時,立即上疏勸諫,表明這是關係糾正人情風俗、維護倫理孝道的大事。憲宗看後大怒,把他貶為福建市舶司副提舉,李賢也耿耿於懷。事後,雖有多位大臣上疏解救,卻始終得不到回應。李賢去世後,他雖官複原職,但是被安排在南京,不被重用。兩年後,羅倫托病還鄉,不再出任官職。

羅倫不願為官,也與性格有關。他為人剛正,嚴於律己,對富貴名利看得很淡。他讀書是為鑽研聖賢學說,曾說:“科舉考試並不能毀壞人,而是人自取滅亡。”當時知府張瑄同情他的貧窮,用粟米周濟,被婉言謝絕。在家鄉,他倡議實行鄉約,並以身作則,大家相互遵守,沒有人敢違犯。羅倫穿衣吃飯都比較粗劣,並不以為恥。有人送衣服給他,而當他看到路邊有餓死的人,就脫下衣服掩蓋屍體;如果要留客人在家飲食,就需要妻兒到鄰居家去借貸錢米。羅倫曾在人跡罕至的金牛山上建築房屋,著書立說,不為世事所擾。

王徽為什麼反對宦官專權

王徽(1428~1510),字尚文,應天(今江蘇南京)人。英宗天順四年(1460)考中進士,擔任南京刑科給事中之職。

憲宗即位之初,王徽便與王淵等人呈上奏疏。在疏中,以自古宦官賢良的少、奸邪的多的史實為根據,闡明恢複太祖時的舊製度,即不準宦官參與朝政的道理。認為這樣既有利於朝廷,也有利於宦官本人。

憲宗成化元年(1465),發生吳皇後被廢事件,宦官牛玉因為擅自調換中宮,論罪當死,但由於處理此案的官員徇私枉法,他隻受到被貶的處罰。王徽等人看不過,於是上疏彈劾,認為對牛玉判刑太輕,依據國法應該處死。並列舉大宦官王振、曹吉祥等人危害朝廷的事為例,勸誡憲宗借鑒前事,不要輕信宦官。他還指出,宦官是皇帝身邊的近侍,常常利用這種機會勾結朝中大臣,時時進讒言誣陷忠良之士,擴大自己的勢力,幹預國家政事,也使得宦官的兄弟子侄依仗權勢,橫行不法,欺壓百姓。宦官雖然身在宮中,心卻在宮外,內外互相勾結,這樣極容易引發動亂。憲宗不但不聽,還把他貶為州判官。宦官更是對王徽切齒痛恨,處處排擠,使他的仕途不順,終於在宦官的陷害下被取消了官籍。

屆伸是怎樣揭露宦官敗壞國事的

屈伸(1460~1504),字引之,任丘(今河北任丘)人,憲宗成化末年考中進士,一直擔任諫官。他堅持正義,剛正不阿,尤其對敗壞國事的宦官,揭露抨擊不遺餘力。

孝宗弘治年間,以鎮守廣寧(今河北宣化)的宦官王振為首,總兵官蔣驥、巡撫陳瑤等人謊報軍功戰績,明明在廣寧一戰中失敗,卻上報朝廷說是打了勝仗。屈伸等人上疏彈劾,孝宗卻不追究。直到廣寧再一次失守,王振等人又謊報,屈伸又上疏彈劾說這是欺君罔上的大罪,孝宗才下令立案審查。

宦官苗逵與成國公朱暉等人討伐敵寇,搗毀巢穴,隻斬殺了三個敵人,等到敵寇大舉進攻固原(今寧夏固原)的時候,他們不敢出兵,也隻斬殺了十二個敵人,卻先後都以勝利上報朝廷,並向朝廷討要封賞。對此,屈伸等人多次上疏彈劾,孝宗都不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