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守河南的宦官劉瑯,上疏要求撥給雜役人員,孝宗下令撥給了五十人。依照先例,擔任尚書之職的宦官才有二十個雜役人員。於是,屈伸上疏竭力反對,孝宗下令減少了二十個。
理學大師王守仁的生平情況如何
王守仁(1472~1528),字伯安,餘姚(今浙江餘姚)人。曾在會稽山陽明洞隱居養病,故自號“陽明子”,世稱“陽明先生”。他是明代著名的理學大師及教育家、書法家,也是明代出身於文人的著名將領之一。
王陽明於孝宗弘治十二年(1499)考中進士,隨後在兵部、刑部任職。武宗正德元年(1506)冬,因反對宦官劉瑾,被責打了四十棍,貶謫為貴州龍場驛(今貴州修文)丞。劉瑾被朝廷處死後,王守仁由廬陵知縣,曆任南京刑部主事,考功郎中、南京太仆少卿、升遷為鴻臚卿。正德十一年(1516),王守仁任右僉都禦史,巡撫南安(今江西大餘)、贛州(今江西贛縣)、汀州(今福建長汀)、漳州(今福建龍溪)等地。當時,南、贛等地有多處農民起義,王守仁在巡撫此地時,聯合福建、廣東兩省軍隊,鎮壓了大庾(今江西大餘)、樂昌(今廣西樂昌)、郴州(今湖南郴州)等地農民起義。十四年,率吉安知府伍文定等平定“宸濠之亂”。世宗嘉靖元年(1522),升任為南京兵部尚書,封新建伯。六年,王守仁總督兩廣兼巡撫,赴廣西田州(今廣西田陽)平息當地少數民族騷亂,又指揮官軍擊破八寨、斷藤峽的土匪。最後,他病死於往返江西南安府大庾縣(今江西大庾)的路途中,時年五十七歲。贈新建侯,諡文成。
王守仁是明中葉著名的教育家,從三十四歲開始講學活動,直至去世,曆時二十三年。在這期間,除六年是專職從事講學之外,其餘均是一麵從政,一麵講學。他所到之處,除熱心於講學外,還熱心於教育設施的建設,並且不拘形式,既建書院,也設置社學和興辦學校,這在客觀上對明中葉以後書院學校的發展、講學之風的興起起了積極的倡導作用。
在哲學方麵,他是宋明時期主觀唯心主義的集大成者,認為“心外無物,心外無理”。他的學說以反傳統的姿態出現,流行達150年之久,形成陽明學派,謂之“陽明心學”。不僅在本土影響極大,還流傳到日本等國。他的學說雖然起過某種衝擊聖賢偶像的積極作用,但空談心性之風的流行,也影響了明中葉以後學術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他一生著有《傳習錄》、《大學問》、《陽明先生文錄》等,後人輯成《王文成公全書》三十八卷傳世。
嘉靖皇帝為什麼賞識張璁
張璁(1475~1539),字秉用,永嘉(今浙江溫州)人。後因“璁”字與世宗皇帝朱厚熄的“熄”字同音,為了避諱,世宗特賜名孚敬,字茂恭。
武宗正德十六年(1521)考中進士,踏入仕途。當時,武宗無子,在世時下詔讓堂弟朱厚熄繼位,是為世宗。世宗即位才六天,即下詔追封自己的生父興獻王為皇考,奉迎生母來京。這道詔書遭到內閣大學士楊廷和、禮部尚書毛澄等大臣抵製。他們援引漢代定陶王、宋代漢王等類似的事為例,不予認可。
這時,張璁在禮部觀政,上了一道《正典禮》的奏疏,闡明漢代定陶王和宋代漢王的兒子是先入宮承嗣為皇子,而後繼承皇位,這是繼嗣。而當今皇上是以倫序而立,是為繼統。統與嗣不同。並據“孝”和“尊親”傳統,說明禮法的核心是人情;申明世宗登基後就商議“追尊聖考”、“奉迎聖母”,合乎大孝之道,順乎人情之理。世宗聽說之後,非常高興,說:“這番議論一出,我父子都可以獲得保全了。”之後,世宗授張璁、桂萼為翰林學士,與其他持反對意見的大臣展開激烈的爭論。隨著事態愈演愈烈,朝臣中有二百多人甚至跪在宮門前哭諫。世宗一怒之下逮捕了為首者,打死十七人,下獄一百九十人,發配戍邊八人。
嘉靖三年(1524)九月,“大禮之爭”落下帷幕,世宗尊其生父為皇考,生母為皇太後。這一場大禮儀之爭,實質上是前朝權臣與新繼位的年輕皇帝的權力之爭,張璁就成為這場爭鬥中新皇帝政治集團中的先鋒與主力,從而得到賞識與信任,一再擢升。六年十月,以禮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參預機要決策,兩年後晉升為首輔。
張璁任首輔以後,剛正廉潔,一心奉公,並身體力行、以身作則,來實行種種改革措施:針對官場上賄賂公行、貪贓枉法的積弊,竭力推行廉政,加強監察權力,巡按禦史與地方官員進行相互監督,不許結黨營私、私下進謁、請托與饋贈,違者由緝事衙門訪捕拿問;針對宦官幹預朝政,張璁上奏明確揭露其種種劣跡及其產生的危害,使世宗下決心改革,罷免撤除天下鎮守太監;針對權貴侵占民田,張璁與楊一清上疏,堅決請求清理權貴大臣的莊田,一律歸還百姓。此外,張璁還請得旨意,裁減錦衣衛官兵三萬一千多人,其他部門冗官、冗兵四萬多人,罷黜不稱職禦史二十餘人。這些措施,雖然得罪了不少人,但客觀上有利於維護皇權統製,所以得到世宗的支持與讚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