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4章 大明王朝全麵解讀(3)(3 / 3)

張璁生病時,世宗曾派遣錦衣千戶劉昂前去探視,並帶著手詔說:“卿以赤誠輔聯,朕亦以腹心是托。”並催促還朝輔政。他逝世後,特賜諡號文忠,追贈為太師。

胡士寧是怎樣彈劾寧王朱宸濠的

胡士寧,字永清,仁和(今浙江杭州)人,孝宗弘治六年(1493)考中進士。他性格剛直,不畏權貴,時常上疏陳述當時的政治得失,與李承勳、魏校、餘祐一起被稱為“南都四君子”。

武宗正德年間,寧王朱宸濠驕橫跋扈,有謀反之心,但沒有人敢說。胡士寧十分憤慨,於武宗正德九年(1514)三月上疏給武宗,指出江西盡管盜匪橫肆,但其隱患不在盜匪而在寧王。寧王府的威勢日漸擴大,聚集了很多不法之徒胡作非為,多次假借火災強奪百姓的房屋基地,還以采辦貢品為名侵擾附近的府郡,而地方官員卻隻知奉承不予製裁。他說這樣會使得百姓不安,逼得他們群起作亂。針對這種情況,他請求武宗委派公允忠誠的大臣鎮撫江西,同時讓寧王隻治理他的藩國而不要阻撓有關官員。他認為隻有這樣做,才能平定禍亂的根源,消除意外變故。武宗同意了派大臣前往江西鎮撫的事情,至於他說的寧王府違反法製侵擾百姓的事,懷疑不是真的,就沒有派人調查,隻是命寧王好好管束下屬。

朱宸濠得知後,惱羞成怒,幾次上疏彈劾他,又以重金賄賂權臣和武宗寵信之人,一心想殺掉他。在朱宸濠的活動下,胡士寧的家人全部被抓,胡士寧走投無路,自投錦衣衛監獄。在獄中,他又三次上疏說朱宸濠謀反的情況,但武宗都不予理睬。他在獄中被關押了一年多,後經多位大臣的援救,被貶職流放到沈陽(今遼寧沈陽)。又過了四年,朱宸濠果然謀反,胡士寧才被重新起用。

鄭曉是怎樣分析倭寇之亂的原因的

鄭曉(1499~1566),字窒甫,海鹽(今浙江海鹽)人。世宗嘉靖二年(1523)考中進士,曾任職方主事、太仆丞、南京太常卿、刑部右侍郎等職務。他熟悉軍事,盡知天下險要關塞,兵馬虛實強弱的情況。任職於兵部時,兼副都禦史總督漕運,曾多次擊敗倭寇的進攻,曾在狼山(今屬江蘇)圍攻他們,斬殺九百多人,因此兩次晉升官階。

當時有許多百姓受了倭寇的賄賂而與他們內外勾結,為他們作向導,使得倭寇完全知道官軍的虛實,還有很多人加入倭寇的隊伍。針對這種情況,鄭曉說:“英武雄健有才識之徒,因為困頓沒有地方顯示才華,才會甘心作賊寇。除非國家廣泛網羅人才,使他們有出路,不然恐怕其中就會產生像孫思、盧循這樣的人,禍患就蔓延大了。洪武年間倭寇侵擾近海的州縣,以高皇帝(明太祖朱元璋)的威靈,加上謀臣老將的幫助,修築城堡操練士兵,經營幾年,都還沒有經營安定。於是招募漁夫、島上居民、販賣私鹽受罰的刑徒、編入戶籍的蜑人編成幾萬人的水軍,又派使臣出海宣揚恩威。很久以後,倭人才不成為禍患。如今江北雖然平靜,然而船隻出沒,轉眼就是千裏。倭人依恃華人作耳目,華人憑借倭人作爪牙,若不詳細籌劃,後患很不容易消除。”

鄭曉對倭寇之亂原因的分析十分中肯,世宗對他提出的建議都采納了。

張經禦倭有功為什麼卻被處死

張經(?~1555),字延彝,侯官(今屬福建)人。武宗正德十二年(1517)考中進士,任嘉興(今浙江嘉興)知縣。

嘉靖三十二年(1553),張經被任命為南京戶部尚書,隨後改任兵部尚書。三十三年,朝廷因倭寇猖獗,令張經總督江南、江北、浙江、山東、福建、湖廣的軍隊,見機行事。十一月,倭寇兩萬餘人占據柘林(今屬江蘇),其同黨也相繼而來。張經每天勤於選將練兵,又考慮到江蘇、浙江、山東的軍隊同倭寇作戰時多次都以失敗告終。因此想組織附近各地的官軍合力攻打倭寇,力圖一舉搗毀賊窩。那時恰逢侍郎趙文華前去,他與胡宗憲相互勾結,屢次催促張經出兵。張經堅持等到各地官軍都會合後,合力攻打,趙文華再三催促,張經依然堅持己見,於是趙文華就秘密上疏控告張經耗費軍餉,禍害百姓,畏懼倭寇,因此貽誤戰機等。而在趙文華上疏時,各地方的官軍也都會集在了一起。五月初一,倭寇突襲嘉興。張經派遣各路軍隊在王江涇合力作戰,大敗倭寇。這是平倭戰爭以來的第一次大捷。

而世宗收到趙文華的奏疏後,便向嚴嵩詢問情況,嚴嵩的回答和趙文華的奏疏如出一轍,並說當地百姓都很怨恨張經。世宗聽後,大怒,立即下詔逮捕張經。但不久就傳來“王江涇大捷”的消息,世宗卻認為這是張經聽到趙文華彈劾自己後才打了一仗。而嚴嵩又時常在世宗麵前進言說張經是冒領趙文華與胡宗憲的功勞,並極力稱讚趙文華與胡宗憲。世宗對嚴嵩的話深信不疑於是下令逮捕張經。張經被帶到京城後,向世宗詳細陳述了進兵剿倭的原委始末,可世宗卻始終聽不進他的話,最終判張經死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