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賢是怎樣一位官員
戚賢(1492~1553),字秀夫,全椒(今安徽全椒)人。他是一位有智謀、敢於彈劾貪官庸吏、大膽言事的正直而有作為的官員。
戚賢是在世宗嘉靖五年(1526)考中進士的,被授予歸安知縣。歸安縣裏有座肅總管廟,香火很旺盛,每天都有人進廟祭祀祈禱。有一年幹旱,戚賢就到廟裏祈禱求雨,卻沒有應驗,就把木偶像扔到河裏去了。過了幾天,有船經過,木偶像居然跳到船上,船中的人大驚。戚賢知道後笑著說:“這是因為沒有將它燒掉。”於是派人將木偶像燒毀。暗中命令衙役躲在廟的附近,等著水裏的人一出來,就逮捕他們。沒多久,果然捕獲了幾個人,原來是當地奸人招募的善於遊泳的人做出來的。戚賢運用自己的智謀使得真相大白。
知府萬雲龍為人性情急躁,對待下屬很嚴厲,因此,戚賢好幾次觸犯了他。後來,萬雲龍被人詆毀,即將貶黜,而戚賢不計前嫌,為其訴冤。這樣,萬雲龍才得以幸免。尚書桂萼因此而認為戚賢為人做事與眾不同,十分欣賞他。
嘉靖十四年春,戚賢升任吏科給事中。進言說遭罷黜的官員有處理不當的,應該讓諫議官上言救援。皇上聽從了他的請求。恰巧此時參議王存和韋商臣因上言論事觸犯了朝中要人;前給事中葉洪彈劾汪鋐被貶職,後來這幾人都被罷黜。戚賢此時正在陝西審事,給事中薛宗鎧便根據戚賢所上奏疏的意思上言救援。但是吏部堅持不同意,皇上於是下令將他們罷免。
戚賢回朝廷後,認為汪鋐之所以敢恣意橫行,其實是因為張孚敬包庇他,因此上奏,陳述了陳孚敬的種種罪狀,說:“宰輔張孚敬安插心腹掌握吏部大權,以利害相威脅鉗製諫議官口舌。陛下聽從臣的意見,允許諫議官申訴辯論,正是為了防止大臣行私。現在諫議官為葉洪上言辯自救援,孚敬卻從中阻撓,曲意庇護吏部尚書。”
戚賢任刑部給事中時,夏言執掌朝廷大權,在選用翰林院庶吉士人員的事情上未能做到不徇私情,就對此事上奏,陳述有關徇私請托的害處,皇上接納了他的意見。
太廟失火,戚賢借此彈劾貪汙侵吞巨大的郭勳以及張瓚、樊繼祖等人,並推薦許多賢能之士。夏言心生不悅,有意激怒皇上,將戚賢貶任山東布政司都事,被推薦的人也都被罰奪俸祿。
馮恩為什麼被稱為“四鐵禦史”
馮恩,字子仁,鬆江華亭(今上海)人。在他很小的時候,父親就去世了,家境十分貧寒。母親吳氏含辛茹苦地把他養大,敦促教導他好好學習。所以馮恩從小就知道奮發努力,刻苦用功。有一年的除夕夜,家裏窮得沒有米下鍋,外麵下著大雨,屋子因為年久失修,到處都漏雨,麵對這麼艱難的處境,馮恩無所動搖,仍泰然自若地用心讀書。工夫不負有心人,於世宗嘉靖五年(1526)考中了進士。正是這一段艱難生活的磨練,造就了馮恩正直的個性,堅強的意誌,在日後的為官生涯中,他進諫剛直坦率,不畏權貴奸邪,被百姓稱作“四鐵禦史”。
當時,有大臣建議分別在南郊和北郊進行祭祀典禮,並讓皇後主持北郊的祭祀活動。皇帝拿不定主意,就讓朝廷眾臣各陳己見。但天地合祀是一貫的傳統,而且皇後作為後宮之主,執掌內宮之事,遠出郊野是很不合禮法製度的,於是很多人上疏反對。但是,凡是持反對意見的大臣,都被詔書斥責為奸邪之徒。馮恩知道後,很是氣憤,明明是皇帝要求大家說說自己意見的,現在怎麼變得專斷獨行了,想來一定是有人為宣揚一己之意而左右了詔書的起草。於是他上疏直言,陳述了自己的想法。當他寫奏疏的時候,盡管自認為會受到責備,但還是勇敢地呈了上去。然而皇上並沒有責備他,可見他的推測是符合事實的。此後,馮恩更加奮發,以直言進諫、針砭時弊為己任。
嘉靖十一年冬,有彗星出現,這在當時被視作不祥之兆,世宗便下詔要求眾臣說真話。馮恩於是上疏一一指出大臣的正直奸邪。對於有才學、有能力的,則大力舉薦,同時也不畏權貴,直言不諱地對奸邪之人極力指責,其中就彈劾了大學士張孚敬、方獻夫以及汪鋐等,列舉了種種惡行,說他們是朝廷中的三顆掃帚星,若不除去,將會給國家帶來災難。當時正值汪鋐等人當權,很受世宗寵信。奏疏呈上,世宗很生氣,汪鋐等人又進讒言,馮恩便被關進了監獄。然而,汪鋐等人仍不罷休,企圖置馮恩於死地。等到朝廷審訊的時候,汪鋐做主審官,有意侮辱馮恩。馮恩則誓死不向他下跪,正義凜然地立於朝堂之上,大罵汪鋐,一一數落他的罪行。汪鋐氣急敗壞,衝下審訊席來毆打馮恩,被陪同審訊的人拉住。盡管避免了一場鬧劇的發生,但汪鋐還是怒不可遏,判處了馮恩死刑。馮恩大笑而出,一點畏懼都沒有。觀看的人都歎息道:“這個禦史不但口如鋼鐵,他的膝、膽、胃都是鋼鐵做的。”由此而稱他為“四鐵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