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來,馮恩的兒子上血書請求替父去死,感動了世宗,才得以幸免。
周冕是怎樣彈劾權臣嚴嵩的
周冕,資縣(今四川資中)人,世宗嘉靖二十年(1541)考中進士。起初任太常博士,後提拔為貴州禦史。他做官向來有正直的名聲,有兩件事為例證。當時,太廟的重建竣工,世宗想要派遣有關官員代替自己前去祭祀祖先。禦史鄢懋卿認為這樣做不可以,祭祖是國家大事,必須皇帝親自前去。世宗十分生氣,下了一道諭旨,上麵明寫著若再出現這種想要通過勸諫君主來謀取自身聲名的人,必將判重罪。文武百官聽說之後,都驚恐不安,哪裏還敢管閑事,唯獨周冕仍然據理力爭。世宗大怒,立即將他逮捕入獄,想要重罪責罰。但事後又被周冕直言進諫的品格所感動,最終還是釋放了,複派原職。祭祖風波之時,太子已經十一歲了,但還沒有開始係統地學習如何為人為君的聖賢道理。周冕出獄之後,首先提出的建議是要世宗早日為太子選定名師,教化品性。世宗本來就餘怒未消,對此更是怒不可遏,下令用棍棒將周冕趕出京城,貶為雲南典史。雖然遭此遠逐,可周冕依舊心懷豁達,沒有怨恨之情。
幾年之後,周冕調回京城任兵部武選郎中。此時,發生了楊繼盛上疏彈劾掌握朝政數十年的權臣嚴嵩及嚴效忠的事件,並牽扯到歐陽必進等有關大臣,他們紛紛上疏為自己辯護。一時間,朝中烏煙瘴氣。世宗心中煩躁,命令兵部調查事情真相。周冕經過調查後上奏直言嚴效忠是依托嚴嵩,偽稱姓名,謊報軍功,並細細指出嚴嵩之子嚴世蕃所遞送材料中的種種可疑之處:
“假若嚴效忠曾考中過武舉人,那為什麼沒有原籍官府舉薦選送他們的文書?如今又為何自稱平民而不稱作武舉人?嚴效忠自稱是嚴鵠之兄,嚴世蕃之子,但嚴世蕃之子大都年幼,並沒有起名叫做‘效忠’的。假若嚴效忠真是斬殺敵人首級七顆,那為什麼其他將領沒有一人上報斬殺敵人首級之功,難道在三軍之中唯獨宰相之孫驍勇善戰嗎?況且他當時才十六歲,怎能擔當大將之任?在前方大捷與朝廷得知消息之間不到一個月,為什麼萬裏之遙的軍事情報傳遞得如此迅速?”
奏疏陳述事實清楚明白,一針見血地指出了種種破綻處。周冕雖官職卑小,但並不因為嚴嵩父子的權勢而故意為他們遮蔽掩蓋。
這封奏章震驚了朝野內外,就連嚴嵩父子也為其中所列出的種種破綻感到驚恐不已,私下連忙托人彌補漏洞。然而,世宗昏庸,故意偏袒嚴嵩,反而斥責周冕是蓄意報複,下詔將他逮捕入獄,嚴刑拷打,貶為庶民。
穆宗隆慶初年,朝廷錄用那些在世宗一朝敢於勸諫的直臣,周冕就被任命為太仆少卿。但周冕憂慮母親年邁,始終沒有上任。
吳時來為什麼晚節不保
吳時來(?~1590),字維修,仙居(今浙江仙居)人,世宗嘉靖三十二年(1553)考中進士。起初,他為人正直磊落,敢於彈劾貪官汙吏,是一位愛民如子的好官。然而在晚年因官場上遭受挫折,沉淪十多年,複職後委曲求全,晚節不保。
吳時來最初官授鬆江(今江蘇上海)推官。當時倭寇大舉犯境,鄉民攜妻子兒女逃到鬆江避難。吳時來開城接納他們,並派精兵良將修複毀壞的城牆,進行頑強抵禦,保住了鬆江一方百姓的平安。
因功升任刑科給事中,此時,他更加勤於政事,為國事盡心盡力。一上任就彈劾了嚴嵩的同黨兵部尚書許論、巡安禦史路楷等人。嚴嵩因此十分痛恨吳時來,借機派遣他出使琉球國,想以此將他排擠出朝,以鉗製其口。然而,吳時來並不畏嚴嵩的權勢,上疏直言彈劾他的種種罪狀。當時,吳時來彈劾嚴嵩的奏章與張翀(chōng)、董傳策的奏章一起呈上,而張翀、董傳策都是徐階的門生,嚴嵩就疑心是徐階指使他們這麼幹的,便秘密上奏誣陷說三人是受了別人指使故意陷害自己,並說吳時來畏懼出行琉球國,想借此事來拖延。世宗輕信嚴嵩,將三人打入欽犯監獄,嚴刑拷打,最後流放到西南煙瘴之地。
穆宗隆慶初年,吳時來被召回,恢複原職。此時的吳時來仍然秉持公正,大膽言事,彈劾貪官汙吏。然而,他的剛直個性和做法遭到了小人們的非議,恰巧此時高拱執掌吏部,很不喜歡吳時來,於是借光懋等人彈劾吳時來濫行推舉之機,將他貶為雲南副使,直到罷官閑居於家。
神宗萬曆十二年(1584),吳時來才再次被起用。然而此時的吳時來已不複當年的堅貞正直,十餘年的貶黜生活使他意誌消沉,在執政時委曲求全,不能秉持操守和公道,接連被多人彈劾,不得已請求退職歸家,終不能保其晚節。
鄒應龍為什麼要彈劾嚴世蕃
鄒應龍,字雲卿,長安(今陝西西安)人,世宗嘉靖三十五年(1556)考中進士。他為人有才氣,為官清正廉潔,又因彈劾嚴嵩而得到盛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