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6章 大明王朝全麵解讀(5)(3 / 3)

聯名上疏之人多達七十餘名,震驚朝野。無奈熹宗幼小,魏忠賢一手遮天,對那些反對他的大臣,輕則削去官職流放戍邊,重則嫁禍株連。蔡毅中也未幸免,被罷免官職,遣送回鄉。

趙世卿是如何得罪張居正的

趙世卿(?~1618),字象賢,曆城(今山東濟南)人。穆宗隆慶五年(1571)考中進士,曾任南京兵部主事。當時張居正掌權,施政崇尚嚴峻。州縣學官錄取士子不得超過十五人;市政按察二司以下的官員,即使公事也不許騎驛館的馬匹;大辟之刑,每年有一定的數額;各地官員在征收賦稅時以九成為標準,若是達不到這個數目的,就要接受處罰;又屢次嚴厲地責備那些敢於提意見的官員。

趙世卿就針對這些舉措,提出匡正時弊的五要點。建議擴大錄取士子的名額,放寬利用驛站交通工具的禁限,減少死刑,緩和催征賦稅,尤其在末尾極力申訴應當開放言路,認為近來諫諍官員養成卑諂柔滑的習慣,以奉承迎合上級來取得寵信,事情一旦關係到軍國大事,就緘默不語。隻是揀一點無關緊要的瑣事,姑且來應付言官應盡的職責。這些人過了幾年,居然能身居高位,在讀書人中誇耀自己。但他們並非都是沒有誌向和節操,不願向國家君主盡忠的人,有的就是因為接受懲戒而不敢再開口。如往,年傅應禎、艾穆、沈思孝、鄒元標都是由於提建議而被流放邊境,至今還和戍邊兵卒在一起。這就是中等才能的士大夫,之所以內心自我顧念愛惜,寧可將自己等同於寒蟬的緣故。朝廷應當特別發出恩德的命令,釋放他們回來,使天下人都明白地知道聖朝天子並沒有厭惡直言的意思,那麼士大夫就會仰慕正道而拿出誠意,向陛下效忠了。

張居正看後勃然大怒,就想馬上重重治趙世卿的罪。吏部尚書王國光勸說道:“治他罪正好成就他的名聲,請讓我來為你承擔怨恨。”於是就把趙世卿外放為楚府右長史。第二年考核京官,王國光又以不謹治趙治卿的罪,並削掉官職。

陳有年的生平情況如何

陳有年(1531~1558),字登之,餘姚(今浙江餘姚)人。世宗嘉靖四十一年(1562)考中進士,授任刑部主事。調吏部,曾任驗封郎中。神宗萬曆元年(1573),成國公朱希忠死,他的弟弟錦衣都督朱希孝賄賂宦官馮保乞求贈給王號,大學士張居正主張同意。陳有年擬奏章進言反對,認為這樣做不符合製度。於是張居正就指使左侍郎劉光濟刪改他的奏稿,陳有年盡力爭辯,最後拿原來的奏稿呈上去,張居正不高興,他當天就托病離去。

神宗萬曆十二年(1584),陳有年被起用為稽勳郎中,曆任考功郎中、文選郎中,謝絕請托。授官的詔書下來,朝廷內外都信服。後升為太常少卿,以右僉都禦史任江西巡撫。皇室所需陶器,多奇巧難以製成,後有詔書允許減少數量,不久恢複原狀。陳有年援引詔書去請求,神宗不依從。南畿、浙江遇上大災荒,神宗命令禁止相鄰地區封閉糧食買賣。商船都聚在江西,徽人格外多。而江西也年成不好,許多人乞求陳有年遏製外地人在江西買糧。陳有年上疏陳述濟急六件事,其中請求稍放寬以前禁令,讓江西百姓得以自救。就被人彈劾違背皇上禁令,神宗生氣,就削去他的職務讓他回鄉。經過推薦重新起用為官,積功升任吏部右侍郎。後來調到兵部,又調吏部。萬曆二十一年和南京吏部尚書溫純共同主持京官考核,所貶黜的都得當。沒多久就代替溫純的位置,又召拜為吏部尚書,引用的同僚和屬吏都是當時最突出的人才。

第二年,王錫爵將要退休,朝廷推薦閣臣,神宗下令不要拘於資格品級。文選郎顧憲成等人因推薦名單不合神宗心意因而遭貶。王錫爵首先上疏營救,陳有年和趙參魯等接著上奏章,神宗都不采納。趙誌皋、張位也假裝進言,認為輔臣應當由特別任命產生,朝廷推舉不可取法。陳有年耿直地上疏進言:認為閣臣由朝廷推舉由來已久,並非從現今開始,至於不拘資格品級,則是皇帝的聖諭,臣下哪敢不遵從照辦的。於是堅決乞求準予辭職。神宗得到奏章,見他言辭正直,就下詔溫和懇切的加以安慰。陳有年從此多次上疏托病乞求辭職,神宗還是慰留,賞賜食物、羊酒。陳有年更堅決請求,並竭力請求神宗起用廢置的人。最後,神宗準予告假,乘驛車回去。

陳有年高風亮節,為政清正廉潔,雖然兩代都擔任俸祿豐厚的官職,卻沒有住宅供妻子兒女居住,甚至用油帳篷來遮擋雨漏,生活非常艱苦,堪稱一代名臣。

海瑞為什麼被稱為“海青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