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7章 大明王朝全麵解讀(6)(2 / 3)

萬曆十八年,神宗迷信星象變化,認為這是由於諫官欺上蒙下造成的,便嚴厲地指責他們,並停發俸祿一年。湯顯祖進言說:“難道真的是諫官的才德有問題麼?因為陛下所具有的賞罰權利,暗中卻被宰相竊取了,所以,諫官的意見都被歪曲了。禦史帶頭揭露科場舞弊案,大學士申時行就指使人對他進行彈劾並罷免官職。隻要大臣對宰相的行為稍有異議,便沒有一個不被貶官到外地的。不知廉恥之徒,對當權者處處奉迎拍馬。給事中楊文舉奉詔賑濟災荒,卻收受大量賄賂;在推舉人才的過程中,又為自己謀取厚利。這樣的人,宰相卻將他提升為諫議官署的長官。陛下總是指責諫官的不對,卻沒有看到宰相才是朝政混亂的真正根源。臣認為陛下有四點值得注意:朝廷以爵位和俸祿養育的人才,如今僅成為替權貴培育下人;朝綱風氣敗壞,沒有廉恥,貪賄成風;宰相亂用權力,扶植親信,使得國家的法律成為一紙空文;陛下在位二十年,前十年是張居正強硬多欲,敗壞朝政;後十年是申時行綿裏藏針,擾亂綱紀。臣深為陛下感到惋惜,乞求陛下罷免楊文舉、胡汝寧等一幹小人,並告誡宰相,深刻反省自己以往的行為。”奏疏呈上,神宗看過以後十分生氣,罵他胡言亂語,貶官外地。後任遂昌(今浙江遂昌)知縣。萬曆二十六年,湯顯祖上交辭呈回鄉,在家鄉度過了後半生。

湯顯祖為人意氣激昂,同李化龍、李三才、梅國楨都有著很好的交情。這幾位在仕途生涯中官位顯赫,在政治上也很有所建樹,而湯顯祖在政治上卻是潦倒不如意,但也許正由於此,他才能創作出舉世聞名的《牡丹亭》等作品,從而成為中國文學史乃至世界文學史上不朽的瑰寶。

明朝後期圍繞李三才展開了什麼樣的鬥爭

李三才(?~1623),字道甫,順天通州(今北京通州)人,神宗萬曆二年(1574)考中進士。他是個富有才略的人,善於籠絡朝廷官員,結交廣泛,朋友遍布天下。然而,他的本性不夠廉正,也往往受到人們的指責。明朝後期,在李三才的任用問題上,朝中展開了激烈的鬥爭。

李三才早年任右僉都禦史,總管從水路運輸糧食物資的漕運事物。當時,朝廷派往各地的礦稅使者橫行無忌,公然掠奪,致使百姓生活貧困,民不聊生,而有些饑民就借機起而為盜。李三才便暗用計謀,懲治了胡作非為的官吏,又逮捕了搶劫作惡的饑民,並上疏陳說征收礦稅的危害性,請求廢除礦稅。李三才辦事幹脆利落,得到百姓的愛戴。

後來,李三才因資曆深厚升任都禦史,開始參預內閣機要事務。所謂“樹大招風”,從此,妒忌他的人日益增多,誹謗他的話到處都有傳聞。工部郎中邵輔忠、禦史徐兆魁、南京兵部郎中錢策等人上疏彈劾李三才貪汙受賄,並羅列出貪婪、虛偽、狠毒、蠻橫四大罪狀。不過,給事中馬從龍、禦史董兆舒、南京給事中金士衡等人卻認為李三才很有才能,功大於過,便先後上疏替李三才辯護。一時間,在朝中興起激烈的爭論,好幾個月還沒罷休。顧憲成就寫信給當權者葉向高,稱讚李三才的才能,極力為他申辯。而神宗對於這兩種意見卻都不理不問,致使爭論沒結果,李三才被迫辭職離去。

李三才雖已離職賦閑在家,而妒忌他的人擔心他被重新起用,於是彈劾說他盜用皇家木材建造私宅,折合銀子達到二十三萬多兩。李三才非常氣憤,請求清查登記自家的財產。但是,派去的使者調查了很長時間也沒查出什麼結果,沒辦法交差,就按照彈劾奏章上所說的那樣上報了,李三才便被削職為民。

為什麼說李成梁為明朝之名將

李成梁(1526~1615),字汝契。他的高祖父李英從朝鮮歸附明朝,授予了可以世代繼承的鐵嶺衛(今遼寧鐵嶺)指揮僉事之職,便定居在這裏。到了李成梁這一代,已是家道中衰,窮得連進京承襲官爵的路費都沒有。四十歲的時候,李成梁才受人資助進京繼承了官職,從此,憑借一身本領,屢建戰功,成為一代名將。

當時,邊防鬆弛,常有外族入境騷擾,燒殺掠奪,邊關形勢極不穩定。李成梁上任之後,指揮壯士發起有效反擊,打退土蠻、張擺失等入侵之敵,邊關士氣為之一振。

穆宗隆慶四年(1570)九月,敵人大舉入侵遼東,總兵官王治道戰死,李成梁被提拔為副總兵,受命於危難之時。當時遼東情況十分危急,分別有俺答、插漢部族土蠻、朵顏部族長昂、王杲等敵窺視,逐漸對遼東形成了包圍之勢。十年間,殷尚質、楊照、王治道三員大將都戰死沙場,明軍士氣大挫。李成梁上任後,大修武器裝備,選拔精兵良將,並招募勇士,給予豐厚的軍餉,組成突擊隊,日夜操練。明軍士氣開始振作。第二年五月,土蠻率敵軍大舉入侵,李成梁見反擊時機成熟,便率領精銳部隊在卓山大戰敵寇,並和副將趙完形成夾擊之勢,切斷敵軍首尾,敵軍被打得潰不成軍,抱頭鼠竄。李成梁乘勝攻打敵人巢穴,斬殺首領兩人和敵兵近六百人。從此,李家軍聲名大振。後來,李成梁又與土蠻、俺答、長昂等部族多次交鋒,逐漸削弱了敵軍勢力,邊關穩定了許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