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7章 大明王朝全麵解讀(6)(3 / 3)

李成梁鎮守遼東二十多年,先後上奏大捷十餘次。每次接到捷報,皇帝都要祭告天地宗廟,賜予大量的錦衣玉石,並接受朝廷百官的祝賀。邊疆將帥取得這樣盛大的功勞,是明朝建國以來二百年都不曾有過的。

李如鬆作為將門之後有什麼戰功

李如鬆(?~1598),字子茂,是一代名將李成梁的長子,他自幼跟隨其父南征北戰,熟識兵法,驍勇善戰,可謂是智勇雙全。李成梁去世後,李如鬆子承父業,建立了赫赫戰功。

神宗萬曆二十年(1592),哮拜在寧夏叛亂,李如鬆以大將之才被薦為提督,統領遼東、宣府、大同、山西各路軍馬,討伐叛賊。在此之前,大將麻貴、董一奎等眾將多次攻城而不能得手。李如鬆一到,加強攻勢,並采用水攻,泡塌城牆,攻入城中,斬殺哮拜及其族人,迅速平定了叛亂。

當時,朝鮮倭寇為害十分嚴重,神宗以李如鬆作戰勇猛有威名,詔令其統領蘇州、遼東、保定、山東各軍東征。李如鬆剛到軍中,就傳來了倭寇酋長行長請求議和,願意接受封賞的消息,李如鬆於是將計就計,假裝同意封賞而暗中偷襲,一舉鏟除賊寇。萬曆二十一年正月,大軍浩浩蕩蕩開赴平壤。一開始,行長等人以為是封賞的使臣到了,因此並未防備,還穿著花衣夾道相迎。然而眾將在平壤城下徘徊猶豫,不敢入城,暴露了形跡,倭寇於是登城抵抗。李如鬆果斷地分兵三路攻城,並親自率領大軍攻打東南城,戰事激烈,李如鬆的戰馬中炮而亡,他顧不得安危,換馬繼續指揮士兵加強進攻,將士們在李如鬆的帶動下士氣高昂,無不以一當十。在眾將士的奮勇拚殺下,平壤城被攻克,殺敵一千二百多。李如鬆帶領將士乘勝追擊,一舉收複失收的黃海、平安、江源、京畿等地,大捷而歸。李如鬆因此更加得到神宗的賞識和信賴。

萬曆二十五年,遼東總兵董一元罷官,神宗特別下詔任用李如鬆。李如鬆感激皇帝的知遇之恩,意氣更加振奮,鎮守遼東一帶毫不懈怠。第二年四月,土蠻進犯遼東,李如鬆率領輕騎兵直搗敵巢,因中埋伏而不幸身亡。神宗得此噩耗,沉痛不已,令備衣冠運回安葬,建立祠堂祭祀,並賜諡號忠烈。

麻貴一生建立過哪些軍功

麻貴,大同右衛(今山西大同)人。麻氏家族多將才,麻貴與他的父兄多次立下戰功,人們把他們與鐵嶺李氏相提並論,稱作“東李西麻”。

麻貴以舍人身份參軍,多次安定邊疆有功,受到褒獎。神宗萬曆二十一年(1593),寧夏哮拜叛亂,朝廷以麻貴英勇善戰、通曉兵法而提拔他為副將,率兵討伐叛軍。叛軍抵抗十分頑強,明軍多次攻城而不克。於是,麻貴與眾將分兵四路,迂回進攻,並將斬殺的一百多敵人首級懸掛示眾,叛軍恐懼,士氣大挫,不久,城就被破,叛軍全部平定。麻貴因功被提拔為總兵官,鎮守延綏(今陝西榆林),並賜予世襲。

萬曆二十二年,麻貴又先後搗毀了蒙古卜失兔以及其他駐留內地賊寇的營地,殺敵共計六百餘人,繳獲牲畜一萬六千餘頭。神宗得知後大喜,特地祭祀祖廟宣布捷報,並再次加封麻貴官階,賜予豐厚的獎賞。

萬曆二十五年,朝廷和日本談判封賞一事失敗,麻貴被任命為提督,統領南北大軍,討伐倭寇。在麻貴的帶領下,將士們克服種種困難,奮力拚殺,最終攻陷敵城,俘獲斬殺敵軍二千二百多人,全勝而歸。

萬曆三十八年,麻貴鎮守遼東,平定了蒙古炒花、宰賽等部族的叛亂。第二年,麻貴因病請求退休,神宗特別恩準他乘驛車回家。

麻貴果敢堅毅而驍勇敏捷,擅長用兵,在東西邊境上都戰功卓著,先後七次受到皇帝的特別賞賜,被尊為一代良將。

董一元作為戰將其戰績如何

董一元,宣府前衛(今河北宣化)人。他的父兄均為名將,鎮守邊關,以勇敢著稱,而董一元兼其勇猛,而於智謀更勝一籌。他一生多次立下戰功,鎮守邊關要塞,更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

世宗嘉靖年間(1522~1566),董一元擔任薊鎮(今河北遷西)遊擊將軍。土蠻、黑石炭等蒙古部族一萬多騎兵入侵,董一元配合總兵胡鎮抵擋敵軍,立下頭功。穆宗隆慶初年(1567),董一元在棒槌崖打敗敵軍,功勞又是最大。像這樣的戰績對董一元來說是不勝枚舉,而其一生最為世人矚目與稱頌的戰功還是建立在鎮守遼東之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