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朝薦(?~1629)有廉潔能幹的美譽,他為官正直,嚴行守令,奮力以死對抗凶頑之敵,即使幽禁囹圄也不改悔。神宗萬曆三十二年(1604)考中進士,授予鹹寧(今陝西西安)知縣。當時,擔任稅監的宦官梁永放縱部下橫行,掠奪他人產物,滿朝薦逮捕處罰了他們。因此遭到彈劾,降職一級。恰好巡撫顧其誌在這時上疏陳述梁永的貪婪殘暴,他才得以恢複官職。沒多久,梁永繼續胡作非為,滿朝薦為了追查惡黨,有動武的行為。梁永怕了,就設計讓人將誣告信藏在頭發中,然後入京控告他劫持上貢物品,殺人無數,拋屍河中。神宗聽後大怒,立即派人逮捕他並長期關押。經過朝廷內外人士的極力營救,到四十一年秋才獲釋放。
光宗即位後,任用滿朝薦為南京刑部郎中,後來升遷為尚寶卿。熹宗天啟二年(1622),遼東之地為異族侵占,天下發生多起變故,朝中大臣卻各自結黨,借議論這些事情而相互攻擊。滿朝薦很是憂慮,上疏陳述當前的時事形勢有可憂的十條、可怪的七條,並指出了是誰造成政令顛倒、危機四伏的原因:“陛下造成的隻占十之一二,由掌權大臣造成的占十之八九。”奏疏呈上後,皇上得悉魏忠賢的條條罪狀,震怒萬分,開始下詔嚴厲追查他,滿朝薦也因此被削職為民。事過不久,魏忠賢的死黨開列黑名單撰成了《東林同誌錄》,滿朝薦就被列入其中。
如何評價楊嗣昌
楊嗣昌(1588~1641)飽覽群書,頗有才能,工於寫作,口才很好,曾六次上疏陳述邊防問題,提出解決辦法,很受思宗器重,有相見恨晚之慨。當時,李自成、張獻忠率領的義軍很有聲勢。崇禎十年(1637)三月,當他擔任兵部尚書之後,提出了“四正六隅,十麵張網”的戰術。所謂“四正”是把陝西、河南、湖廣、鳳陽四鎮作為重點地區,“六隅”則是把延綏、山西、山東、應天、江西、四川作為六處邊地,十麵羅網,各有側重,協同配合,“隨賊所向,專任剿殺”。還要求增兵、增餉,並相應地提出籌措辦法,令思宗非常滿意。這些軍事措施曾使義軍受到挫折,但由於明軍各部沒有期望的那樣嚴密配合,使他提出的原來限定於崇禎十一年(1638)二月前取得成功的“四正六隅”的辦法,到了三月還沒有奏效,隻得上奏請罪,並且推薦別人替代自己,思宗不同意,彈劾他的官員反而受到處分。
這時清兵攻入牆子嶺(今屬河北)、青口山(今屬河北),薊遼總督吳廣衡正喝得醉醺醺的,無法率兵作戰,最終戰敗而死。京城危急,思宗對於和與戰的態度搖擺不定,楊嗣昌任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力主議和,而盧象升主張堅決抵抗,就率領諸將分道出擊。然而,楊嗣昌手握兵權,事事牽製,使盧象升屢戰失利最後戰死沙場。崇禎十二年(1639),朝中部分官員彈劾楊嗣昌,可思宗仍然很信任他。十三年,張獻忠等重新造反,思宗大為震驚,特命楊嗣昌為大學士督師,並賜予尚方寶劍,赴湖廣前線指揮圍剿。思宗還親自設宴為他送行,並贈詩一首,把他比作周朝的方叔和漢朝的周亞夫,盼望著他馬到成功,“一掃寇氛從此清”。楊嗣昌感慨涕零,雖然取得一些戰績:“大破之,斬馘三千六百二十,墜崴穀死者無算。”但此時的明朝軍內部矛盾重重,諸將大多不服從命令,賀人龍與左良玉更是擁兵自重,不聽指揮。
楊嗣昌雖有才能,卻喜好自行其是,每件事都要親自過問,部下作戰時都要先向他報告後方可行動,往往錯失良機。又固執己見,不聽別人意見,諸將反過來也不聽從他的命令,進退不一,使明軍很難對付上下齊心、作戰靈活機動的義軍,因此,義軍的烈火不僅未被楊嗣昌撲滅,反而愈燃愈烈。崇禎十四年(1641),李自成攻下洛陽,殺了福王朱常洵。張獻忠出了四川,一天一夜奔馳三百多裏,殺了襄王朱翊銘。朝野震驚,楊嗣昌也憂懼交加,舊病複發,不吃東西,三月初一死去。
袁崇煥既為“國之長城”卻為什麼被殺掉
袁崇煥(1584~1630)是明末傑出的軍事家,有謀略膽識,熟悉和了解邊防形勢,曾任兵部尚書、右副都禦史、薊遼督師等。神宗萬曆四十五年(1617),努爾哈赤起兵攻明,逼近山海關。熹宗天啟二年(1622),明軍在廣寧(今遼寧北鎮)大敗,十三萬大軍全軍覆沒,四十多座城池失守。袁崇煥臨危受命,出鎮山海關。後又受命守衛寧遠(今遼寧興城)加強邊關防禦。袁崇煥到任後,首先設法加固寧遠城牆,定出標準:城牆總高三丈二尺,城上矮牆高六尺,城基寬三丈,城上端寬二丈四尺。第二年完工後,他堅守城內,不離半步。六年正月,努爾哈赤派兵圍攻寧遠。他奮筆寫下血書激勵將士,誓與寧遠城共存亡。經過三百天的激烈戰鬥,敵軍傷亡慘重,撤圍而退。在明末時期明軍與清軍的長期交戰中,這是明軍取得的首次大勝。捷報傳到京城,熹宗喜出望外,稱譽袁崇煥為“國之長城”。
思宗即位後,讓袁崇煥接任關外軍務,並賜予尚方寶劍。崇禎二年(1629),因防守邊關有功,升為太子太保。當時,總兵毛文龍駐軍皮島(今屬遼寧),常常襲擾後金的後方,起著牽製作用。但他為人比較傲慢,還拜魏忠賢為義父,被認為是魏黨。袁崇煥很不滿,就借機用尚方寶劍處斬了他。對此,思宗很驚訝,但想到毛文龍已經被殺,現在急需袁崇煥,就優詔讚揚,把毛文龍的罪名宣示天下。毛文龍死後才三個月,清兵數萬人分路進攻龍井關(今屬河北)、大安口(今屬河北),袁崇煥聞訊後率軍星夜馳援京城,駐紮廣渠門(今屬北京)外。這時,士兵已經疲憊不堪,袁崇煥請求入城稍加休息,卻遭思宗拒絕,隻得立刻投入戰鬥,與敵軍決戰,結果互有傷亡。當時進入的關口是薊遼總理劉策的管轄區,袁崇煥聽到變故後就奔赴千裏援救,自認為有功無罪。京城中的一些人卻埋怨他“縱敵擁兵”,有些朝臣因他曾派使者與後金議和,就誣陷他的這次行動是“引敵脅和,將為城下之盟”。正在這時,皇太極設下反間計,故意放回兩個被俘的宦官,讓他們向朝廷報告說袁崇煥和敵軍暗中有勾結。思宗本來就好猜忌,聽了這兩個宦官的讒言,更加信以為真,就把袁崇煥逮捕入獄,定為謀叛罪。崇禎三年(1630)八月,袁崇煥在鬧市被淩遲處死,兄弟妻兒流放三千裏外,抄沒家產。袁崇煥被後代史學家譽為“明朝第一將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