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三豐是一位什麼樣的人物
明朝初年,有一位蹤跡神秘、變幻莫測的神奇之士,叫張三豐。他是遼東懿州(今屬遼東)人,名全一,又名君寶,三豐是他的號。因他以不修邊幅出名,又號張邋遢,身材高大魁梧,體形如龜,脊背如鶴,耳大眼圓,胡須硬且直,無論什麼季節,隻有一件僧衣一件蓑衣,吃飯既可整升整鬥地一頓吃完,也可幾天隻吃一頓,有時幾個月不吃飯。讀書過目不忘,而且善於嬉笑諧虐,旁若無人。朱元璋知道他的聲名後,於洪武二十四年(1391)派使者四處尋找他,卻沒有找到。後來,張三豐住在寶雞(今陝西寶雞)的金台觀,一天,突然說自己要死了,便留下一篇頌讚而去世。人們置辦好棺木,將他人殮等著下葬。這時,聽到棺材裏有聲音,打開來看,他又活了。其後到四川遊曆,又入武當山,走遍襄漢一帶,蹤跡不定。永樂年間,成祖派給事中胡濴偕同宦官朱祥帶詔書香料錢物前往尋訪,走遍荒野邊疆,曆時數年都未能找到。由於張三豐曾經到武當山各處的峰穀遊覽,告訴別人說:“這座山以後必定大為興旺。”並和徒弟們砍伐荊棘雜樹,清除瓦礫,曾建草房居住於此。因而,成祖便派遣有關官員率三十餘萬民工匠人,大規模營造武當山道觀苑,費財物以百萬計算。完工後,賜名為太和太嶽山,鑄造印信設官鎮守,竟然應驗了張三豐的話。天順三年(1459),英宗賜予封誥,贈為通微顯化真人,但始終無人知曉他的蹤跡。
顧秉謙為什麼被寫入《閹黨傳》
明代政治的一大特點是:朋黨鬥爭激烈,而且這些大大小小的不同政治勢力和集團都依附太監,被稱作閹黨。他們玩弄權柄,憎惡正義,醜化忠直,濫施刑罰,毒害百姓,最終釀成國破家亡之患。顧秉謙就是一個“閹黨”。熹宗天啟二年(1622),大宦官魏忠賢掌權,顧秉謙和魏廣微領頭獻媚依附,成為奸邪首領,隱藏在閹人之中。顧秉謙為人平庸低劣,毫無廉恥之心,魏廣微更是陰險狡詐,二人一起圖謀排擠善良之士,驅逐正直之臣,改定《縉紳便覽》一冊,把葉向高、何如寵、成基命等一百多人看作奸黨,而把黃克繼、王永光、徐大化等六十多人看成正直之人,並由太監王朝加以引薦,以此作為降官升官的依據。他們像奴仆一樣曲意奉承魏忠賢,魏忠賢也因此得到內閣的輔佐而勢力大增,氣焰更加囂張,朝內一片渾濁之象。
從天啟四年(1624)至六年,凡被排擠陷害的正直忠良之人,全由顧秉謙來擬寫聖旨。在擬寫《三朝要典》著作時,他把皇帝的序言放在前麵,以此鉗製天下人之口。朝廷每有一措施,他就猜測皇帝的旨意,把好處歸於魏忠賢並大加讚賞。他假稱皇帝旨意責罰主考丁乾學,又起草聖旨,殺掉楊漣、左光鬥等人。不久,魏忠賢倒台,顧秉謙因結交宦官而獲罪,列入叛逆案中,判處勞役三年,又用財物贖為百姓。昆山百姓對他的怨恨很深,聚眾燒毀了他的家。顧秉謙、魏廣微執政依附於魏忠賢,於國於民毒害深重。因此,被列入《閹黨傳》,以為後人之戒。
嚴嵩如何贏得皇上寵信的
嚴嵩(1480~1567)盡管被天下人都視為大奸臣,卻甚得皇上的寵信和喜歡,因為他很善於討好奉承。世宗嘉靖七年(1528),任禮部大侍郎,奉命去湖北安陸(今湖北安陸)祭掃顯陵(今湖北鍾祥縣東十裏純德山陽)。他知道世宗喜好祥瑞,便千方百計地揣摩迎合。典禮結束後,他上奏說:“臣已經恭敬地獻上寶璽詔書並安置神床。恭奉祭祀的那天,開始時,天氣還是陰雨,到正式叩拜祭奠時,就轉為晴朗了。在棗陽(今湖北襄陽)采購碑石時,有一群鸛鳥聚集環繞飛翔;碑石裝船啟運時,漢江水流及時上漲。請下令讓內閣輔佐大臣撰文刻在石上,來記念上天的眷顧保佑。”世宗非常高興,提拔他為禮部左侍郎,再升任南京禮部尚書,又改任為吏部尚書。在南京任職五年後,因祝賀萬壽節回到北京。世宗準備在明堂(今陝西榆林)祭祀生身父親,又想把神主牌位擺在天子祖廟裏。因為世宗的父親原本是親王,按照禮法,不配有這樣的待遇,嚴嵩和群臣商議後打算阻止,世宗不高興,寫了篇《明堂或問》告示朝廷大臣。嚴嵩看後很惶恐,就改變了先前的主張,並仔細按世宗的心意安排了禮儀。世宗又要用寶璽詔書來給生身父親追加尊號,嚴嵩連忙迎合,並說天上有祥雲出現,請受群臣朝見和賀拜,還親自撰寫《慶雲賦》、《大禮高成頌》獻上。世宗更是喜悅,命人將兩篇文章送交國史館,給他加封太子太保銜,跟隨皇帝到承天(今屬湖北鍾祥),賞賜和輔佐大臣一樣。此後,嚴嵩得到皇上的寵信,日益驕縱,大膽妄為,貪汙受賄是常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