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0章 大明王朝全麵解讀(9)(3 / 3)

弘光帝是怎麼被俘的

隆武元年(1645)四月底到五月初,清軍先後攻下揚州(今江蘇揚州)和南京(今江蘇南京)。弘光帝(1607~1646)見形勢危急,急忙與馬士英及少數宦官商議後,於五月初十日淩晨倉皇逃出南京。他們本來想逃到杭州(今浙江杭州)去避難,但在混亂之中走散了。弘光帝先是由馬士英的兒子馬鑾護衛著投奔太平府(今安徽當塗),太平府的官員不明白實際情況,拒絕打開城門放他們入內。他們隻得轉往蕪湖(今安徽蕪湖),準備投靠靖國公黃得功,而馬士英則護衛皇太後前往杭州。

清軍統帥多鐸聽說弘光帝逃跑,急忙命令剛剛投降的劉良佐率領部下作向導,派多羅貝勒尼勘等領兵向蕪湖追趕。黃得功的部下田雄、馬得功在清軍的威逼利誘下決定投降,而黃得功對此卻毫不知情,一怒之下,把劉良佐派來招降的使者處斬,親自率兵出戰。田雄的叛軍趁黃得功不備,突然發箭射中他的喉部。黃得功身負重傷,拔劍自刎。很快,田雄等人也捉住了弘光帝。田雄背著弘光帝,而馬得功在後麵緊緊抓住雙腳。弘光帝哀求田雄放了自己,田雄瞪著眼說:“我們兩人就想憑這點功勞博得功名,怎麼能放掉你,別做夢了!”弘光帝恨得咬牙切齒,趁田雄不備,突然在他的脖子上咬了一口,鮮血直流,沾濕了衣服。田雄雖疼痛無比,但還是牢牢地背著不放手,把弘光帝獻給了清軍。

潞王監國以後為什麼降清

弘光二年(1645)五月初,清軍攻陷揚州(今江蘇揚州),逼近南京(今江蘇南京),弘光帝與馬士英等臣子心驚膽戰,倉皇逃出南京,在途中被衝散。不久,因田雄等叛變降清,弘光帝被俘。馬士英聽說後,感到沒有什麼指望了,就與在杭州(今浙江杭州)的官員商量推舉潞王朱常澇監國(代管國事)。六月初七日,眾臣朝見鄒太後,奏請潞王監國。開始的時候,朱常澇還堅決拒絕。因為想到一旦答應出任監國,將馬上成為清軍打擊的對象。在鄒太後聲淚俱下地懇求後,澇才勉強答應。次日,朱常澇盡管就任了監國,可一心想著苟且偷安,並無進取之意,而小朝廷的實權仍然掌握在馬士英一夥人的手中。所以,在出任監國的第二天,朱常澇就按照馬士英等人的授意,派陳洪範前去與清軍講和。

與此同時,清軍抓緊向杭州進逼。陳洪範也很快回到杭州,勸潞王投降。朱常澇貪生怕死,為保全性命,決定降清。為表示誠心,在總兵方國安率領明軍與清軍正浴血奮戰時,他競喪心病狂地“以酒食從城上餉滿兵”。更令人痛恨的是他在被挾持到北京(今北京)以後,上疏向清廷所提供的物質待遇表示感激涕零,甚至祝頌清朝皇帝“聖壽無疆”。即使如此,他和其他那些被清軍俘獲的明朝官宦一樣,最終都沒有逃脫被宰割的命運。第二年五月,朱由崧、朱常澇以及其他降清的明朝藩王都在北京被殺。

隆武政權是怎樣建立的

隆武元年(1645)六月初,聽到潞王朱常澇決定投降清朝的消息,唐王朱聿鍵(1602~1646)非常憤慨,而黃道周、鄭鴻奎等文武官員提議由朱聿鍵擔任監國。朱聿鍵在血統關係上同崇禎帝相距很遠,按照禮法規定,輪不到他監國。但是,黃道周、鄭鴻奎等大臣還是極力擁立他為監國,其中的原因有三個:首先,當時崇禎帝的叔父、兄弟們隻剩下在廣西的桂王,而南明的政治中心是在東南,潞王降清以後,為了盡快解決皇位繼承問題,隻能就近從親屬關係比較疏遠的藩王中排選了。其次,明朝的唐王封地在南陽(今河南南陽),而這裏正是東漢開國皇帝劉秀的興起之地,在黃道周等大臣看來,可謂是“起南陽者即複漢家之業”,似乎預示著複興明王朝的前景。第三,唐王朱聿鍵盡管出生在王府,但從小就身經百難,是在逆境中度過的,使他受到了磨練,增加了見識。這對於在危難之際興複明朝是大有幫助的。

在黃道周等人的再三奏請之後,隆武元年(1645)閏六月初六日,鄭芝龍等人迎接朱聿鍵到福州(今福建福州)。第二天,正式就任監國。二十七日,正式即皇帝位,以福州為臨時都城,改福州府為天興府,紀元從本年七月初一起改為隆武元年。這就是南明“隆武政權”。隆武小朝廷建立後,頒布詔書到各地,很快得到兩廣、贛南、湖南、四川、貴州、雲南等地方政府的承認。由於隆武帝既沒有足夠的名分,又缺乏自己的班底,從即位起就不得不依賴於擁立他的實權人物鄭芝龍、鄭鴻逵等,又為籠絡人心,任命黃道周等二十餘人為大學士,所以,很難有所作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