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1章 大明王朝全麵解讀(10)(1 / 3)

魯王監國是怎麼回事

弘光二年(1645)六月,潞王朱常澇降清,不少州縣也歸順清朝。在關係明室存亡的緊要關頭,以強迫剃頭為引線,浙東各地爆發了轟轟烈烈的反清複明運動,一大批有誌之士相繼組織義兵,投入抗清複明鬥爭的行列。這時,明朝原兵部尚書張國維等人認為,在這種形勢下,要取得更大的號召力,就必須盡快迎立一位明朝宗室來擔任監國。當時,他們並不知道唐王朱聿鍵已經在福州(今福建福州)即位。而浙江的明朝宗室隻有在台州(今浙江台州)的魯王朱以海沒有投降清朝,他就成為監國的唯一人選。七月十八日,朱以海(1618~1662)在紹興(今浙江紹興)就任監國,改次年為監國元年。魯監國政權成立後,張國維等被任命為東閣大學士,並出任為督師,統率各路軍馬。

朱以海曾親身經曆了國破家亡之痛,對清朝廷極為仇恨,所以,即使在強敵壓境的情況下,也置個人安危於不顧,毅然決然地肩負起抗清複明的旗幟,甚至親臨抗清前線,犒賞軍隊,鼓舞士氣。但是他本身卻缺乏經國濟世的才能,因此在監國後並沒有多大作為,一方麵,生活腐化,終日飲酒行樂,置軍國大事於不顧;另一方麵,大量任用皇親國戚,一些奸佞小人因裙帶關係而飛黃騰達。如謝三賓,本是一個寡廉鮮恥的小人,就因走通了國舅的門子,竟被委任為內閣大學士。在軍事上,魯監國政權也沒有多大建樹,盡管處於抗清前線,卻並不能有效地組織起抗清運動。因為無法協調各方利益,妥善解決軍費開支問題,浙東各地的義兵相繼斷絕了糧餉來源,大多散去。

由於擁立魯王監國的官紳們起初並不知道唐王朱聿鍵已在福州即位,因此在擁立朱以海之後就處在進退兩難的境地。隨後,唐、魯政權相互對峙,發生激烈紛爭,使南明政權的劣勢進一步惡化。

唐、魯政權為什麼會對立並產生紛爭

弘光小朝廷滅亡以後,唐王朱聿鍵、魯王朱以海先後在福建、浙東被擁立為監國,使南明出現了一國二主的尷尬局麵。由於以唐王為首的隆武小朝廷建立較早,又很快得到南明各地方政府的支持,因此,魯王就任監國後不久,就處在進退兩難的境地。盡管明白隻有退位歸藩,承認隆武朝廷,以實現唐、魯合作,才能有利於中興大業,但魯王朱以海和他的不少大臣都不願意放棄已經得到的地位和利益。於是,唐、魯政權對峙不下,不斷引發激烈紛爭。

隆武元年(1645)九月,隆武帝派遣使臣前往紹興(今浙江紹興),宣布魯監國委任的朝臣可以到隆武朝廷中擔任同等官職。魯監國朝廷的大臣們對此議論紛紛,以大學士朱大典為代表的一部分朝臣認為,從大局著眼,應當承認隆武朝廷的正統地位,以助中興大業;以大學士張國維為首的另一部分大臣卻堅決反對。經過慎重考慮,魯王朱以海於九月十三日返回台州(今浙江台州),退位歸藩。但在張國維等人的堅持下,魯王又被重新迎回,使唐、魯政權之間的鬥爭更加激烈。隆武二年(1646)正月,隆武帝派都禦史陸清源攜帶大量金銀到浙東犒勞軍隊,被魯監國的將領殺害。因為魯監國的朝廷中有不少官員向隆武朝廷上表效忠,隆武帝便給他們加官晉爵。對此,魯監國針鋒相對地於四月間派使臣到福建“以公爵封(鄭)芝龍兄弟”。隆武帝聽說後非常憤怒,將使臣囚禁起來。不久,他又殺了魯監國派來的使臣陳謙。

靖江王朱亨嘉之變是怎麼回事

分封於桂林(今廣西桂林)的靖江王朱亨嘉,是太祖侄兒朱文正的後裔,當明末唐王、魯王在福建、浙江爭立為帝的時候,他心中暗自高興,妄圖乘亂謀取皇位。弘光二年(1645),當清軍占領南京而弘光帝被俘之後,在廣西總兵楊國威、桂林府推官顧奕等人的擁立下,朱亨嘉於八月初三日身穿黃袍,南麵而坐,自稱監國,紀年用洪武二百八十七年。為了爭取多方支持,朱亨嘉派使者前往湖南、貴州等地頒布詔書任命官職,並調集兵馬來增加自身實力。為取得廣西巡撫瞿式耜的支持,又派顧奕為使者,攜帶詔書任命瞿式耜為刑部尚書。在遭到嚴詞拒絕後,他親自統兵把瞿式耜拘捕軟禁。

為擴大勢力,朱亨嘉讓楊國威留守桂林,自己帶領兵馬進軍廣東。兩廣總督丁魁楚認為這是建功立業的天賜良機,派精兵到梧州(今廣西梧州),同時又假意派官員乘船歡迎朱亨嘉。八月二十二日半夜,丁魁楚的部下在梧州突然發起進攻,朱亨嘉兵敗,狼狽不堪地逃回桂林。九月初五日,丁魁楚命陳邦傅等統兵向桂林進發。楊國威部下焦璉正反,夜間用繩索把陳邦傅的將士拉上城牆,楊國威、顧奕等人被擒獲。二十五日,朱亨嘉也被活捉。十月下旬,朱亨嘉和同謀的文武官員被押解到肇慶(今廣東肇慶),第二年二月又押抵福建。隆武二年(1646)四月,隆武帝派人將朱亨嘉勒死,對外宣稱他是暴病死亡。楊國威、顧奕、史其文等人也被處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