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為什麼在南京也設置一套行政機構
元順帝至正二十八年(1368)正月,明王朝正式建立,建元洪武,建都應天府(今江蘇南京)。成祖永樂十九年(1421)遷都北京,改應天府為留都,即南京。為了更好地實現對全國的控製,維護政權的穩定,遷都之後,朝廷在作為留都的南京仍保留了一套行政機構。除沒有皇帝和內閣以外,其他的設置同北京幾乎一樣,隻是規模略小。南京不僅有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機構,而且保留著那些與皇室密切相關的官署。兵部在所有文職機構中最為顯赫,而軍事機構有五軍都督府和親軍衛指揮使司。南京也有由十二監、四司、八局組成的宦官“二十四衙門”,主要職責是看守南京的宮闕陵寢並負責有關的祭祀活動。
留都南京與北京有同一套行政機構,官員的待遇也沒有大的差別,但南京的管轄範圍比北京小得多,基本上局限在南京城、應天府、南直隸等幾個地方。而且,在南京任職的多是閑散退休或遭排斥的官員,職權遠不如北京。但南京的行政機構對於朝廷實施對全國的有效管理還是起到相當作用的。例如南京戶部就負責征收南直隸以及浙江、江西、湖廣諸省的稅糧,而這四個地區所交的稅糧幾乎占了全國的一半。南京戶部在漕運中也扮演著重要角色,還負責全國黃冊的收藏和管理。
六科是什麼機構
明朝不僅設置都察院來執行監察權,還設置吏科、戶科、禮科、兵科、刑科、工科六科,將地方分區監察和朝廷按係統監察結合起來。六科對應吏、戶、禮、兵、刑、工六部,職權在六部之上,主要職能是監察六部,以“稽查六部百司之事”為己任,代表皇帝加強對六部的控製。六科各設都給事中一人,分設給事中四至十人不等,辦公衙門設在宮內午門前,日夜都值班,以顯示監督權的重要性。凡有皇帝的詔令聖旨下達時,要由六科分類抄出,交付六部等有關部門執行;對於重大政令的執行情況,六科還要向皇帝回複報告。凡六部所寫的章奏或執行政務有錯誤,六科都有權駁正並報告皇帝。另外,六科給事中還有“封駁”權。“封”就是對已頒下的聖旨,覺得有不妥或不便施行的地方,有權暫停執行並退回皇帝。“駁”就是對內閣、部院、各省的奏章發現有錯誤的,有權“駁正”。
奴爾幹都司的設置有什麼重要意義
明朝建立以後,領土範圍很快達到東北的邊疆地區,並設立都司、衛、所,對這些地方進行有效的行政管理。明初,太祖就曾派人招撫遼陽行省等地的居民。洪武四年(1371),設置遼東衛及遼東衛指揮使司。洪武八年,改稱遼東都指揮使司。成祖即位以後,進一步加強對東北的行政管理。從永樂二年(1404)設置奴爾幹衛開始到永樂七年,共設置了一百三十二個衛、所。尤其是在永樂七年設置的奴爾幹都指揮使司,任命康旺為都指揮同知,使領土管轄範圍達到西起鄂嫩河(今俄羅斯南部),北抵外興安嶺(今俄羅斯東南部斯塔諾夫山脈),東至庫頁島(今俄羅斯薩哈林島),南瀕日本海的廣大地區,下屬一百八十四個衛,二十多個所。奴爾幹都指揮使司即奴爾幹都司是直接隸屬明朝廷的軍政合一的地方行政機構,其中的重要官職均由明朝廷從內地委派官員擔任,領取較高的俸祿並每年前往京城,得到很多賞賜。都司以下各衛所也是軍政合一的地方政權機關,大小官員也由朝廷直接任命。明朝廷還在奴爾幹都司駐紮軍隊,駐軍最多時達到三千人,戍守期為兩年,而且是聽從朝廷的直接調遣。按照規定,奴爾幹都司各衛所的居民都要向朝廷繳納貢物,各衛所還要按期朝貢。除了委派官員對奴爾幹地區進行管理以外,朝廷還經常派大臣前去巡視。都指揮同知康旺在奴爾幹都司的治所特林(今俄羅斯境內黑龍江下遊東岸蒂爾)附近建立了一座供奉觀音菩薩的永寧寺,並鐫刻了《敕修永寧寺記》碑石與《重修永寧寺記》碑石。這兩塊碑是用漢、蒙、藏、女真四種文字書寫的,詳細地記載了朝廷設置奴爾幹都司的經過以及派人巡撫的情況,充分證明了明朝對奴爾幹地區所進行的有效管理,也說明了奴爾幹地區各民族間有著良好的交流和融合。
明代遼東邊牆是怎麼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