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2章 大明王朝全麵解讀(11)(1 / 3)

明朝建立以後,為鞏固北部邊防,先後建立了遼東(治廣寧,今遼寧北鎮)、宣府(治宣府,今河北宣化)、大同(治所在今山西大同)、延綏(治所在今陝西榆林)、寧夏(治所在今寧夏銀川)、甘肅(治所在今甘肅張掖)、薊州(治三屯營,今河北遷西縣西北)、山西(治所在今山西寧武)、固原(治所在今寧夏固原)九鎮,號稱“九邊”。遼東邊牆是明代所修長城的一部分,是為防禦兀良哈蒙古和女真各部而建起的一套完整的軍事防禦工程,始建於成祖永樂年間,完成於憲宗成化十七年(1481)。遼東邊牆東起山海關(今河北秦皇島市東北),西至今遼寧寬甸縣鴨綠江邊,全長一千九百六十餘裏。沿線設有邊防堡壘九十八座,防守墩台八百四十九個,在邊防堡壘中駐守的軍人從五、六百到四、五十不等,從而形成一道保衛北京城的重要屏障和堅固防線。從建築結構來看,遼東邊牆設計完美緊湊,非常堅固實用。邊牆的主要結構有城牆、關城、城堡、牆台、敵台、煙墩等。城牆是工程的主體部分,根據所采用的牆體材料可分為磚牆、石牆、夯土牆、鏟山牆、山險牆、木柞牆等類型。建築時主要依據地形特點,就地取材,以減少財力人力的耗費。關城是出入邊牆的通道,也是防守的重點,建有磚砌的拱門,上麵有城樓和箭樓。城堡按等級分為衛城、守禦千戶所城和堡城,按防禦體係和兵製要求配置在邊牆的內外側。牆台在邊牆上麵,大約每間隔三百米設置一座,突出牆外,台麵與城牆頂部相平。牆台上建有鋪房,供守城士兵們巡邏時遮蔽風雨,而牆台外砌有垛口,用於對攻城之敵進行側擊。敵台,也叫做敵樓,跨城牆而建,分為二層或三層,高出城牆數丈,開拱門、箭窗,內為空心,守城士兵既可以居住,也可以儲存火炮、彈藥、弓矢之類武器。煙墩也叫做烽燧、烽堠、墩台、亭、烽火台等,是一種在白天燃煙、夜間點火以傳遞敵軍情況的建築物,大多建在山頂或易於嘹望的高地或道路折轉處。

明代的艦船製造技術有哪些提高

明代前期,造船業有了很大的發展,艦船製造技術也達到了曆史最高水平。當時所造的船隻種類繁多,既有用於遠洋航行的大海船,也有各種類型的戰船以及適用於運輸的漕船等等。工藝上比較成熟的主要有沙船、福船和廣船。沙船是南京和江蘇太倉等地所造的方頭平底多桅船,安全平穩,順風逆風都能行駛。福船是福建所造,特征是底尖上寬,首尾翹起,船體有上下四層,吃水深,航速快,是一種性能優良的戰船。廣東所造的廣船,頭尖體長,吃水較深,結構堅固,是航行在當時南海航線上的一種重要船型。明代建造船舶的數量很大,單是作為漕運使用的漕船就有三千艘,後增至萬艘。這些都反映出明代造船能力的提高和造船業的發達。

明代造船已經有一套成熟的工藝流程。當時規模最大的南京龍江船廠,有巨大的船塢,船隻造成後可直接在長江下水。造船廠分工明確,除船體製造場所外,還另有鐵、篷、纜等八、九個作坊。最能體現明代造船水平的是由南京寶船廠所製造的鄭和下西洋使用的寶船。從成祖永樂三年(1405)到宣宗宣德八年(1433)的二十八年間,鄭和先後七次奉命出使西洋。鄭和率領船隊橫渡印度洋,遠達非洲東海岸,訪問了東南亞、南亞、阿拉伯、非洲等地三十多個國家,是中國航海史和世界航海史上的一次壯舉。鄭和第一次下西洋使用船隻共二百零八艘,其中寶船六十二艘。據《明史》記載,當時的寶船船體龐大,帆多桅多,最大的長約一百五十點五米,寬約六十一點六米。因為船體巨大,必須有相應的船塢以及特殊的技術措施,如龍骨的接頭技術、可靠的水密技術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