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2章 大明王朝全麵解讀(11)(2 / 3)

明朝的書院教育有什麼特點

在明朝,書院是一種講學自由的教育機構,但明初的書院發展卻不甚理想,直到武宗正德以後才開始迅速發展。正德時期,新建書院一百五十三所。而在世宗嘉靖年間,新建書院多達六百五十七所。興辦書院和在書院主持講學的有很多是博學之士,如著名學者王陽明就先後在白鹿洞等好幾個書院講學,另一位學者湛若水在廣東、廣西等地也建起多個書院。作為一種相對比較自由的教育機構,書院在明代的教育發展尤其是地方教育發展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盡管在教學內容上同官學相比並沒有多大區別,但在教學組織和考查學生的方式上表現出明顯的不同。

在教學內容上,書院教育的內容同最高學府國子監和各地官方學校一樣,依然局限於“四書”、“五經”等儒家經典以及某些史書。但在教學方式上,書院的教學以學生自學為主,盡管做法在不同書院中並不完全相同,而“會講”是采用得較多的一種方式。所謂“會講”,是指以聚會形式來組織的教學或講學活動。包括作為書院日常教學方式的會講,有著幾種不同的形式:有的是由一些學者自行組織、定期舉行學術聚會的會講,有的是由家族定期舉行的會講。而會講的內容在不同的書院中也不盡相同。書院還通過有組織的定期考試來檢測學生的學習效果,具體考核形式主要有“會文”和“會考”兩種。會文是定期將學生集中起來進行文章寫作,屬於不太正規的考試;會考就是將書院的全部學生集中起來進行統一考試,是書院檢測學生階段學習成績的一種方式,屬於正規的考試。會文和會考的具體操作,在各個書院中也不完全相同。明朝書院教育時興時衰,既與學術有關,也與政治有關。尤其是東林書院,將“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隻讀聖賢書”的舊信條拋棄,代之以“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國事家事天下事,事事關心”的新信條,使學生充分關心社會現實問題,批評政治黑暗,抨擊官場腐敗,從而被稱為帶有政治色彩的“東林黨”。

李時珍所撰的《本草綱目》有什麼科學意義

李時珍(1518~1593),字東壁,湖廣蘄州(今湖北蘄春南)人,是曆史上傑出的藥物學家和生物學家。李時珍不僅醫術高明,而且勤奮好學。他認真閱讀各種藥物學著作,在實際考察的基礎上於嘉靖三十一年(1552)開始,曆時二十六年完成了藥物學巨著《本草綱目》的編寫。

《本草綱目》全書共五十二卷,分十六部:水、火、土、金石、草、穀、菜、果、木、服器、蟲、鱗、介、禽、獸、人。一共記載藥物一千八百九十二種,驗方一萬一千零九十六則,插圖一千一百六十幅,共約一百九十萬字。並對每一種藥物的名稱、性能、用途、製作方法都作了詳細說明,繪製成圖。李時珍不僅從實地觀察糾正了以往本草中的一些錯誤認識,並從古人的經驗中總結認定了藥物的性能和效用,如延胡的止痛作用、牽牛子的下瀉作用、黃岑的降熱作用、三七的止血作用等他都能根據古人的經驗再在臨床應用中一一加以驗證。李時珍以科學家的求真精神,批判了藥物學中的迷信思想。曆代本草存在著不少“神仙不死”等荒誕不經的記載,他在記述“水銀”時,就揭露批判了曆代因貪圖長生服食水銀的危害,指出曆代的方士借此去宣揚封建迷信,那是不足怪的。

《本草綱目》不僅對前人的科學研究作了總結,而且把我國藥物學的研究提高到了新階段。它不僅是一部藥物學著作,而且對植物、動物、礦物都做了可貴的記載。出版後不久,萬曆年間就傳到了日本,接著又傳到朝鮮、越南。十八世紀時又傳到歐洲,先後被譯成拉丁、日、英、德、俄、法等多種文字,流傳於世界各地,為世界醫藥學和生物學都作出了巨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