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2章 大明王朝全麵解讀(11)(3 / 3)

《農政全書》是一部什麼樣的書

《農政全書》是徐光啟在農業方麵的一項重要研究成果。徐光啟(1562~1633),字子先,上海(今上海東北)人,他一生勤奮好學,對天文、曆法、數學、生物學和農桑各科都有高深的造詣,而其中用力最勤的是農業。他在寫作時,一方麵重視前人所取得的成就,征引前人文獻二百餘種,同時注意實踐研究,一邊向生產者了解生產技術,一邊自己實驗來驗證前人的經驗。

《農政全書》是一部既集古代農業科學之大成,又吸收了西方科技知識的農學專著。共六十卷,約六十萬字,分農本、田製、農事、水利、農器、樹藝、蠶桑、蠶桑廣類、種植、牧養、製造和荒政十二類,對有關農業生產的問題,從政策、製度、生產技術、水利、肥料、土壤、選種、果木嫁接、植桑養蠶等方麵,作了全麵的論述。在農田水利方麵,他主張治水與治田相結合。認為北京附近發展水稻作物的潛力很大,這是他根據在天津屯種總結出來的經驗之談。他通過自己在上海試種高產作物紅薯後,證實在長江三角洲地區同樣能栽種。他重視選擇優良品種,認為“擇種為第一義,種一不佳,即天時、地利、人力俱大半棄擲矣”。他還與農業生產上的保守思想進行不懈的鬥爭,指出“若謂土地所宜,一定不易,此則必無之理”。他在《除蝗疏》中所講的蝗蟲的產生、成熟和習性,是早期的昆蟲知識的科學記錄。所有這些都是徐光啟對古代農業生產的重大貢獻。

“浙中王門”與“江右王門”是怎麼回事

王守仁的思想學說,對明代中後期的思想界產生了極大的影響,並在發展中形成了不同的派別。“浙中王門”與“江右王門”是王學傳人的兩個流派,在傳播和發展陽明心學方麵都做出了很大貢獻。

“浙中王門”是指王守仁同郡(今寧波紹興)的王學傳人,代表人物是他的兩個大弟子錢德洪(1496~1574)和王汝中。二人在王守仁在世時就對心學有不同的理解。錢德洪主張“四有”,王汝中堅持“四無”。錢德洪力避空疏,恢宏師學,在遵循師說的基礎上對王學加以補充說明。王汝中固執的用“四無”觀點去宣傳“良知”說,主張良知就是“心之本體”。他不被王說所限製,不拘泥王說的字句之間,在自己重新認識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了陽明心學,甚至在一些問題的看法上,有其獨到的見解。例如,他對“格物”的解釋就帶有唯物主義認識論的傾向。

“江右王門”指的是明代江西地區的王學傳人,代表人物主要是鄒守益(1491~1562)。他是江西安福(今江西安福)人,學者稱東廓先生。鄒守益在心學上無自己獨創性的見解,他的講學以弘揚師說、傳播王學為旨歸,並堅信“致良知”是孔孟以來的正傳。鄒守益在思想上擁護師說,在行動上以一貫之。他一生從不間斷講學,足跡遍布大江南北,對傳播師說、擴大王學起很大作用。

“泰州學派”指什麼學派

泰州學派是一個源於王守仁心學的主觀唯心主義思想流派,創始人為王艮(1483~1541),是王守仁的入門弟子。他在學旨上堅持己見,並熱心將王守仁的良知理論擴廣到普通百姓的人倫日用之中。王守仁死後,王艮就開始獨立講學,四方向他求學的人日益增多,完全形成一個以“相與發揮百姓日用之學”為主題的泰州學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