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州學派最突出的特點,是具有濃鬱的平民化色彩和狂者品性,並注重對自我價值的追求。思想的核心是從屬主觀唯心主義“心學”,主要倡導“百姓日用之道”和“安身立本”的“淮南格物”。王艮的“百姓日用之道”,把聖人之道與百姓日用等同起來。強調隻有合乎百姓日用的思想學說,才是“聖人之道”,倡導平民化儒學。而“安身立本”的“淮南格物”則認為“安身”是立天下之根本,首先是生活上能吃飽穿暖;其次才是維護人的尊嚴,把身和道都看作“至尊者”,不能受到侮辱和損害。
泰州學派的後繼者有何心隱、羅汝芳等,他們都對發展泰州學派做出了貢獻。何心隱從王艮的“天地萬物一體”出發,發展了他的思想,提出“師友說”,強調人與人之間均為“師友”關係,應互敬互愛,提倡以仁率教,反對互相殘殺,向往平等社會。羅汝芳在人心論方麵,提出了“赤子之心”,並把“赤子之心”看成是自然具備著“知”和“能”的“渾然天理”,具有反對傳統封建倫理思想的進步含義。
泰州學派在承受王學傳統的基礎之上,彙集四方之學,熔鑄新說,是一個貫徹平民意識、注重自我價值追求的思想流派。
吳派畫家的畫風有什麼特點
元朝時,江南蘇州地區文人薈萃,詩人畫家多聚於此。明朝初期,江蘇地區則產生了更多的畫家,他們的繪畫技法和風格主要向元代畫家學習,追求一種清逸、荒寒的風格,單純講究筆墨情趣,而與畫院、浙派崇尚南宋馬遠、夏珪的畫風相對立。吳派畫家較有名的代表人物是趙原、陸廣、沈周、文征明等。
沈周是中國明代中期的著名畫家,吳門畫派的創始人。沈周(1420~1509),字啟南,號石田,晚號白石翁,亦作玉田翁,人稱白石先生。沈家世代居住在中國南方蘇州。沈周的繪畫造詣很深,他會畫山水、花鳥,也能畫人物。他創作的山水畫,大多數作品是描繪南方山水和園林景物的,表現了當時文人生活的幽閑情趣。沈周在主要風格上繼承了董源、巨然以及元代畫家黃公望、王蒙和吳鎮的水墨淺絳體係,吸收了南宋時期幾位大師的筆墨,形成粗筆水墨的新風格,自成一派。沈周的繪畫,技藝全麵,在學習前人的基礎上有自己的創造,發展了文人水墨寫意山水、花鳥畫的表現技法,成為吳門畫派的傑出領袖。
其後的吳派畫家有文征明、唐寅,前者近師沈周、遠融宋元諸家之長,繪畫風格以纖美精致為主;後者繪畫學李唐、劉鬆年,所畫人物花鳥秀潤縝密。至萬曆、崇禎時,吳派畫家達到鼎盛時期,畫風成熟,名家眾多。
徐渭和陳洪綬在明代畫壇上占有什麼地位
中國花鳥畫從唐代到南宋,采用工筆寫生著色。南宋時,出現以墨代色的工筆花鳥畫。明代時,唐寅等人用采用活潑灑脫的水墨寫意技法。明代後期,寫意花鳥畫方麵取得傑出成就的徐渭,在明代的畫壇上具有承前啟後、自創一格的獨特地位。徐渭(1521~1593),字文長,號青藤,浙江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徐渭是明代大寫意畫派的創始人,與別號白陽山人的陳複道齊名,並稱“青藤白陽”。他擅長畫山水、人物,尤長於大水墨寫意花鳥畫。徐渭師法林良、周之冕、陳浮,融合前人潑墨、破墨、積墨、簡筆、寫意手法,揮毫潑灑,隨意點染,其畫麵水墨交融,淋漓酣暢,氣勢豪放,充滿了激情,充分表達了他孤傲不群的個性和激昂鬱憤的思想感情。徐渭所繪物像意態生動,簡括精煉。作畫立意新穎奇特,不落俗套。徐渭豪邁瀟灑、潑辣豪放的畫風,打破明代畫壇陳陳相襲的陋習。
陳洪綬(1599~1671),字章侯,號老蓮,浙江諸暨(今浙江諸暨)人,明代著名的人物畫家。陳洪綬的作品既重視形體的誇張,又重視神情表達的含蓄,表現手法簡潔質樸,強調用線的金石味。自幼時即有繪畫天賦,開始師從藍瑛,於思宗崇禎年間奉詔進京作畫,有機會觀摩皇室藏畫,技藝大增。明亡,出家為僧。他繪的《水滸葉子》、《九歌》、《西廂記》等繡像描圖,是明清間複製板畫的精品。他的《屈子行吟圖》深刻地表現了屈原形容憔悴、行吟澤畔、愛國憂民的心理狀態。陳洪綬晚年作畫,誇張變形,有的人物畫,軀幹偉岸,衣紋挺勁,但麵目怪異,全身比例失當,大約反映出他身處亂世痛苦變態的心理。明代的人物畫發展至明末陳洪綬,一改軟弱俗媚的畫風,陳洪綬的作品風格有一定的曆史轉折性意義,使明代畫壇平淡無奇的人物畫頓起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