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3章 大明王朝全麵解讀(12)(2 / 3)

永寧寺碑的發現說明了什麼

明成祖朱棣即位後,在永樂九年(1411)春,設立了奴兒幹都司作為明朝廷管轄黑龍江、烏蘇裏江流域等地最高一級的地方官府機構。明朝廷所派遣到的奴兒幹都司的欽差大臣亦失哈、封疆大吏康旺在對奴兒幹都司的管理和經營上都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成就。他們對邊疆地區的少數民族采取了“柔化斯民”的政策,使奴兒幹都司所轄衛、所的各部族與明朝廷的關係極為密切。

明朝廷在奴兒幹都司的治所(今俄羅斯特林)建立了一座供奉觀音的永寧寺,並在寺旁豎立了兩塊石碑,一塊是永樂十一年所立,刻有《敕修永寧寺記》,另一塊是宣宗宣德八年(1433)時所立,刻有《重建永寧寺記》。這兩塊碑記記錄了明朝廷管理和經營奴兒幹都司的事跡,碑文用漢、蒙古、女真、西藏四體文字書寫。從永寧寺碑上所列官員人名來看,有漢族人、蒙古人、女真人和其他少數民族人,可以看出奴兒幹都司是明朝這個多民族國家的地方政權。永寧寺碑與一般碑文不同的是,在它所列的一百多人中,不僅有欽差大臣、封疆大吏,而且連底層的勞動人民像鐵、石工匠等也一一列名其中,這也表現了亦失哈和康旺尊重百姓的態度。

永寧寺雖然已經不複存在,但永寧寺碑卻曾經巍然挺立在原址幾乎達五百年之久,不少中外文獻都對它作過記述。永寧寺碑是明朝廷管理奴兒幹地區的曆史見證,它的發現,具有重要的曆史意義。

明朝對西藏是如何管理的

西藏,明朝時稱烏斯藏,由上層喇嘛和各部族酋長構成各級封建主,占有大量農奴和牲畜,進行殘酷的壓迫和剝削。西藏盛行喇嘛教,元朝時忽必烈封花教首領八思巴為“大寶法王”,並委任他為西藏的政治首領,在西藏實行政教合一的統治。明朝時,仍沿襲元製,實行政教合一的統治。明太祖朱元璋公開宣布仍承認元朝時所授予的僧侶封號,並封烏斯藏攝帝師喃加巴藏卜為“熾盛佛寶國師”。從洪武四年(1371)到六年,明朝廷陸續在西藏設置了烏斯藏、朵甘衛指揮使司以及宣慰使司等行政機構,並頒發印信和官服。

明政府先後在西藏共封授了大寶法王、大乘法王、大慈法王、闡化王、輔教王、讚善王、護教王和闡教王等八個主要的王和法王。這些王和法王大都有一定的份地,接受明朝政府的管理。在成祖當政期間,曾兩次組織諸王及諸衛,發動所屬藏漢人民修築烏斯藏到內地的驛路和驛站,大大方便了西藏和內地的聯係。明朝廷還製定了西藏的僧官製度。僧官分為法王、西天佛子、大國師、國師、禪師等各等級。其中法王是最高級僧侶,由明朝廷封授,法王以下的各級僧官也都由明朝廷任免。

明朝廷在西藏實行的一係列政策,非常有利於對西藏地區的統治。

蒙古三大部與明朝的關係如何

元朝滅亡後,一部分蒙古貴族退到蒙古草原及東北等地,經過明太祖朱元璋多次的派兵攻打,至成祖永樂初,蒙古分裂為韃靼、瓦剌、兀良哈三大部。不僅它們之間不斷地發生戰爭,而且韃靼內部也互相爭權奪利。永樂三年(1405),知院阿魯台殺可汗鬼力赤而奉迎元皇室後裔本雅失裏為可汗。永樂七年六月,成祖因派遣去韃靼的明朝使臣被殺,大怒。於七月任命丘福為大將軍,率領精銳騎兵十萬征討韃靼,丘福由於孤軍深入招致全軍覆沒。永樂八年,成祖率領五十萬大軍親征,結果韃靼大敗,君臣潰散。迫使阿魯台在這年冬天向明朝貢馬臣服,而可汗本雅失裏也於永樂十年被瓦剌部的馬哈木所殺。永樂十一年,成祖封阿魯台為和寧王,統率韃靼部,受明朝管轄。十九年,韃靼部勢力逐漸增強,便產生了叛亂之心。於是成祖在永樂二十年(1422)、二十一年、二十二年三次親率大軍出征,給予韃靼部以沉重的打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