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祖朱棣在即位後,曾經派遣使者告諭瓦剌部。永樂六年,瓦剌部的馬哈木向明朝廷貢馬請封。永樂七年,成祖封瓦剌部的三個首領馬哈木、太平、把禿孛羅分別為順寧王、賢義王、安樂王。永樂十年,馬哈木攻殺韃靼部的本雅失裏,要挾並扣押明朝使臣,南下騷擾。十二年(1414),成祖率軍親征,重創瓦剌部。此後,瓦剌就一直受明朝管轄。
兀良哈部原是元朝大寧路(今遼寧沈陽以西)的北境,明朝建立後,把錦州(今遼寧錦州)、義州(今遼寧義縣)、劍州(今遼寧朝陽西)、利州(今遼寧喀喇沁左翼)等各州劃歸遼東都司管轄,並在大寧地區設北平行都司及二十多個衛、所。太祖洪武十四年(1381),朱元璋把第十七個兒子朱權封在大寧為寧王。洪武二十年,太祖派馮勝、藍玉等率兵平定金山(今內蒙古通遼東境)的納哈出,就在兀良哈地方安置納哈出的部眾。洪武二十二年,又設置朵顏(今內蒙古綽爾河流域)、泰寧(今吉林洮兒河流域)、福餘(今黑龍江嫩江下遊一帶)三衛。
“靖難之役”時,三衛兀良哈騎兵隨從成祖作戰有功,成祖就把大寧地區封賞給他們,仍為三衛,並授予兀良哈部的各個首領為官而分別掌管。
自永樂八年(1410)至二十二年(1424),成祖五次親征,沉重打擊了蒙古貴族的割據勢力,進一步加強了對這一地區的管理,使蒙古三大部最終都臣服於明朝。
宗喀巴與黃教的創立有什麼關係
宗喀巴,本名羅桑紮巴,出生於青海西寧地區(今青海湟中魯沙爾)。幼時出家從噶當派名僧達瑪仁欽,學習顯、密教法。太祖洪武五年(1372)到西藏深造,鑽研各種佛教經典,並開展獨立的宗教活動。通過學習佛教經典及親自注解,形成自己的宗教思想,成為很有聲望的高僧。
當時一些西藏喇嘛教僧侶公開娶妻生子,酗酒耽食,貪婪成性,淫蕩自恣,有的甚至借口修密需要女人,強娶民間處女,借口法事需要,挖取活人心肝作供品。宗喀巴針對佛教戒行廢弛、僧侶生活放蕩的情況,從倡導戒律人手,決心進行宗教改革,得到統治西藏地區的闡化王紮巴堅參的大力支持。
洪武二十一年,為了表明自己嚴守戒律,宗喀巴改戴黃色僧帽並提倡不論顯、密僧人都應遵守戒律。宗喀巴通過修複頹廢的舊寺,來提高自己的宗教地位,舉辦法會,在社會各界擴大自己的影響,以贏得各方政治勢力的支持。
成祖永樂七年(1409)藏曆正月初一至十五日,宗喀巴在拉薩大昭寺主持了曆史上罕見的大祈願會,從四方前來參加的僧人有一萬多,觀光的俗人多達數萬。大會的成功召開使宗喀巴成為西藏喇嘛教界最有地位的人。會後,他在拉薩東麵五十裏的旺古兒山旁創建甘丹寺,逐漸形成一個以他為中心的新迦當教派。這一教派禁止僧侶娶妻生子,崇尚苦行,重視佛經研究,建立有係統的、規模很大的教學組織,要求僧侶穿黃衣戴黃帽,因此又稱為黃教。
黃教初期的影響並不大,為了擴大勢力和影響,宗喀巴和明朝廷建立起密切的聯係,從而得到大力支持。永樂五年,明朝廷派使者到西藏賜予金冊。永樂十二年,宗喀巴派弟子釋迦也失入京朝貢,明朝廷封他為“大慈法王”,賜給印誥,倍加優寵。宗喀巴死後,按宗教的說法,由他的兩個大弟子世世轉生,傳其衣缽,就是後來的達賴喇嘛和班禪額爾德尼。神宗萬曆時,傳到達賴三世鎖南堅錯,黃教勢力日益壯大。鎖南堅錯被當地人稱為“活佛”,連大寶法王及闡化諸王都俯首稱弟子。
宗喀巴通過不斷努力,為黃教的興起和發揚光大奠定了雄厚的基礎,不愧是黃教的開宗祖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