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6章 永恒的變量(2)(2 / 2)

地方官員的“炭敬(冬天取暖費)”、“冰敬(夏天的消暑費用)”之類的賄賂是輪不到他們頭上的,他們就向各地方官員索賄。六部書吏在索賄這件事上是各有各的道兒,而在這六部中,戶部索賄是最容易的事,其次才輪得上吏部和兵部。戶部因為是管報銷的,地方的各項開支要報銷,都必須經戶部核準,不然就沒辦法報。但凡有利益出沒的地方,就會有灰色地帶的存在。

對於那些不諳熟規則的人,往往都辦不成事。就像這眼下的軍費報銷,報銷人是曾國藩和李鴻章。熟悉近代中國曆史的人都知道,這二位可以說是晚清權力集團的兩位大佬級人物,可他們照樣要按照行業規矩來辦事。

要想報銷款盡快到位,如果當事人裝傻,不給當事的戶部書辦“意思意思”,來回折騰個兩三年也是很正常的事。這裏“意思意思”的標準主要還是按照報銷總額的比例抽取,總額越高,抽取的那部分也就越多。軍費開支應該是報銷款項中數額最為龐大的項目之一,那麼作為戶部的經辦人相應得到的收益也應該是豐厚的。比如你要報銷一百萬,起碼也要拿出五萬到十萬來打點、疏通各級胥吏。另外還有發餉、撥款等各個環節,都需要見廟就燒香,見菩薩就拜。你的禮沒有送到,我就拖著不給辦,看是你急還是我急,反正有的是律例方麵的借口,也不怕擔責任。當然這筆錢胥吏是不可能獨吞的,權力集團的分肥不是讓一個人吃飽,其他人餓死。這筆灰色收入,司官、堂官也是見者有份,但撈到大油水的還是具體經辦人員。所以清代戶部的大小官員、胥吏是六部之中最肥的缺,甚至有人稱,戶部書吏的富裕程度,並不輸給京城裏的那些王爺們。《清稗類鈔》中有“東富西貴”的說法,因為戶部的胥吏大多數居住在正陽門東和崇文門外,是當時北京城內的高檔住宅區,而司官則大多居住在宣武門外,比自己的下級差了好幾個檔次呢。

吏部、兵部就趁那些官吏升遷、補缺之際大撈一筆,比如說,如果外省有一個位置空缺了,在京候補的人知道信息後,必須馬上到吏部或兵部上下打點行賄。書吏根據這個空缺位置帶來的利潤空間來索賄,真正按照資曆和能力安排職位的少之又少。至於工部、禮部、刑部相比之下就是清水衙門了,他們隻好等待像國家有大工程、皇族有大婚、大喪、重大禮儀事件、重大刑事案件時再狠狠地撈上一把。

這一次,蝦米要吃定大魚,小吏要教教封疆大吏怎麼做人。按照大清帝國的財務製度,將當時的報銷過程在這裏轉錄如下:

一是花錢的部門先對要求報銷的事項進行統計,填寫清冊,然後送交戶部(財政部),這叫“投文”;二是戶部接到報銷清冊後要對各項花費是否符合規定進行審查,看有沒有“以少作多、以賤作貴、數目不符、核估不實”等“虛開浮估”的情況,這個過程類似於審計;三是戶部如果發現報銷清冊中有不合規定的情況,就要求申報部門重新核實,這叫“批駁”;四是等一切報銷項目都符合規定了,戶部題寫希望準予報銷的奏折,交最高領導——皇上審批,皇上一般都會同意,因為戶部已經對報銷清冊進行審查,一切都是符合規定的,皇上沒有理由不同意;五是如果皇上簽字同意報銷,那麼一切就OK了,戶部給申報部門一個批文,整個報銷流程就結束了。這個過程,和現在一個單位的財務報銷製度是一樣的,戶部如同單位的財務處,戶部長官——尚書如同財務處長,皇上就是帝國這個大單位的“一把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