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9章 翰林的權力管道(2)(1 / 2)

清朝光緒年間做過戶部司官的李慈銘曾經在他所著的官場日記《越縵堂日記》裏,對自己的京官生活進行了深入細致的解構。李慈銘當時在戶部任郎中,戶部是總管全國錢糧的一個油水部門,被稱為“富部”。能夠在戶部謀上一官半職,應該是京官們夢寐以求的事。

李慈銘所在的江南司是戶部的第一司,也稱“頭司”,因為它主管著全國賦稅最多的江南省。李慈銘的郎中是個多大的官呢?應該說不算大,也不算小,正五品,也就是相當於一個司的司長。能在戶部撈到一個司長當,應該說李慈銘在京城裏混得也不算差。更為重要的一點,他所占的位子是令京官們羨慕的肥缺,權力能榨出油水。可就算身居肥缺,也擋不住李慈銘哭窮。按照李慈銘的官場日記裏記載,他一年的收入主要來自四個方麵:正俸、饋贈、印結銀、鄉賢祠外官捐銀,還有書院的束修等工程項目。

在日記裏,李慈銘詳細記錄了自己在光緒十三年(1887年)的收入情況:這一年他得到的工資收入是135兩銀子(俸銀加上養廉銀)和大約1200市斤(7.8石)的糙米。按照當時的京城米價大致是一石3兩銀子,如果按現在的米價和人民幣折算,大約是當時一兩銀子值現在的100元錢。這樣,135兩銀子就折算為13500元人民幣,月工資隻有一千來塊錢。而李慈銘一年的總收入高達2061.2兩、米7.8石,合成今天的人民幣可達30萬元。李慈銘一年的工資收入和實際收入之比為1: 15,兩相比較著實令人震驚。

在李慈銘的灰色收入中,我們就拿饋贈和印結銀來說,這兩項灰色收入主要是指外官的贈送,這也是李慈銘灰色經濟來源的主要渠道。換言之,如果官家製度能夠有辦法將這兩個渠道堵死,在當時的低俸製下,京官們想要活得滋潤還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很可惜,官家製度在這裏玩的卻是故意一漏。堵不上,也堵不了。

清代京官與外官的收入根本就不在一個級別上,因為京官在死工資之外的灰色管道很有限,而外官們在地方上可以擁有吸納灰色收入的各種權力管道,名目不一。這讓我想起小時候吹氣球,掌握不好技巧,我們會將氣吹向一端,使得局部膨脹,結果沒等氣球吹到最佳狀態就爆掉了。如果我們掌握好技巧,將氣吹得分布均勻,氣球會吹得又大又圓。同樣的道理,通過權力管道吸納的灰色利益,不能隻肥一端,這樣就會使權力管道局部肥大造成堵塞,而不能自由流通。何況食權者都是在官僚體製裏過日子,隻肥局部,也不合規則。

如果說權力是自上而下的貫通,那麼權力所能夠產生的灰色利益則應該是自下而上的吸納。外官需要在京城各部衙門建立關係網,所以他們每次進京,都要給京官們送點禮。這種送禮的方式還有著聽上去很不錯的名字,夏天孝敬京官買冰消暑的錢稱為“冰敬”、冬天燒炭的取暖費稱為“炭敬”、官員離別京城就任地方時的“分手禮”稱為“別敬”。如果遇到年節,還要送“年敬”、“節敬”。 這類饋贈,少則數兩數十兩,多則數百兩。

如果認真歸類,這固然是官場腐敗的一部分,但是混跡官場之人,似乎還沒有聽說誰會拒絕這筆小小的“灰色收入”。因為數目不多,麵積太廣,人們受之坦然,實際上這隻是清代官場諸陋習之一。

即使那些生財無門的清貧官,逢年過節,也要想盡辦法給自己的座師等人送上節日紅包。事實上,幾乎所有的京官都在張著欲望的大口等待送上門的饋贈,其中的清廉者也不是沒有,不過太少。他們有自己的利益計算,自己並不是一個見錢眼開之徒,也不是一個官迷。可他們總要為屬下著想。

古代做官,裸官者很少,基本上都是組團赴任。屁股後麵跟著家丁、童仆、跟班等等,他們大老遠跟著你千裏赴任,不是觀光旅遊,而是為謀生計。還有那些鞍前馬後為你服務的書吏、衙役、門子,他們也是為了能跟著你風風光光,狐假虎威撈油水。就算京官自己不要一分錢,你又怎能讓人家一分不取?如果官員都去學了海瑞,他們也跟著吃不起肉,官員身邊早就沒有一個幫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