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1章 吃的是風險(2)(1 / 2)

在清朝的十二個帝王中,道光皇帝應該算是最摳門的,正因為摳門,他才把錢看得重於一切,才會想到反腐倡廉。道光元年(1821年),剛剛即位的道光皇帝就作出決定:清查陋規。這是道光在利害權衡之下的一種無奈之舉,國庫裏的銀子是有限的,要把有限的經費用在刀刃上。作為官員哪些是該拿的,哪些又是不該拿的,都應該有個界限,不能揮霍無度。

讓道光皇帝沒有料到的是,自己其實是在玩一種危險的權力遊戲。他的諭旨頒布以後,並沒有贏得各方勢力的叫好與回應,聽到隻是一片反對之聲,其中包括一些忠君愛國之臣。官僚集團反對的主要理由是,陋規本來是大清律令所禁止的,皇上即位不久就明令準許,實在是有失政體。與此同時,那些靠陋規中飽私囊的官員也對道光皇帝製定遊戲規則表示不滿-以後要是隻能拿辦公經費的話,這陋規還有什麼拿頭呢?索性從財政劃撥好了。

由此,道光皇帝即位後的第一項改革措施就這樣麵臨流產。已經年近四十的道光皇帝在這件事卻陷入困惑,他真的搞不清楚,自己到底是高舉改革大旗,還是讓改革偃旗息鼓。事實上這樣的困惑牽涉到幾個重大的原則問題:名與實,國體與政體,手腕與手段,道德與利益。他必須做出一種取舍,這種選擇隻能是單一性的,因此顧此失彼就成了難免的事。

道光皇帝很快就做出了取舍,那就是停止清查陋規。並且他還找到了吏部尚書英和來當這個替罪羊。為什麼需要替罪羊呢?因為當初也正是英和建議道光下詔,清查各省官場的陋規,以整頓吏治的。既然不改革了,那麼就要向官員們有個交代,不然他這個皇帝給人的感覺是朝令夕改太過隨意。

雖然道光皇帝的權力之道有一個陽光燦爛的開頭,但是隻能收獲一個暗淡無光的結局。在朝令夕改的皇權遊戲背後,讓我們見識到的是這個世界上最有權力的男人在麵對潛規則大行其道的權力博弈時所表現出來的慌亂。每個有抱負的君王都試圖開辟一條嶄新的權力之道,可讓他們真的去麵對混沌的官場文化,去重新定義官員的利益時,他們也會不由自主裹挾進權力的泥沼,成為異形規則的犧牲品。

道光皇帝平時用膳不過四道菜,除上朝穿的龍袍外,平日裏所穿的衣服破了打上補丁繼續穿。他還要求,自己的嬪妃平時不得穿錦繡的衣服。另外除太後、皇帝、皇後以外,非節慶不得吃肉。有一次,皇後生日,道光皇帝決定為皇後祝壽。於是,滿朝親貴重臣獻上壽禮,拜完壽,自然留下赴宴。開宴後,眾人發現每人麵前隻有一碗打鹵麵,後來聽說,為此次壽筵,道光帝特批禦膳房宰了兩頭豬。盡管如此,皇後還是非常高興,因為道光皇帝曾經明確規定:皇帝生日的萬壽節、皇後生日的千秋節及除夕、元旦、上元、冬至等慶賀禮儀筵宴都停止舉行,這一次算是破例了。

對於道光皇帝的節儉之舉,朝中大臣們也是亦步亦趨,投其所好。

官員們的節儉,隻是做出來給自己的皇帝看的,而私底下,該撈的錢一分也不會少,該花的錢同樣一分也不會少。當時道光皇帝最信任的首輔大臣穆彰阿極力迎合道光皇帝,在生活上麵極其節儉。可是在私底下卻幹了許多貪贓枉法、窮奢極欲的事情。有一次,皇太後過生日,道光皇帝害怕鋪張浪費特地下旨,“天子以天下養,隻須國泰民安,便足以盡頤養之道,皇太後節儉垂教,若於千秋大典過事鋪張,反非所以順慈聖之意”,因此大小臣子隻須入宮行禮就行了,不送禮,不擺酒席。但是道光皇帝最信任的首輔大臣穆彰阿表示,千秋節的一切開銷都由臣民孝敬,不花內務府一文錢。道光一聽挺高興,同意了。結果,穆彰阿到各省大小衙門勒索孝敬,從一百兩到五十萬兩銀子不等,除極少一部分用於慶典外,足足撈了一千萬兩銀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