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為生存技巧?就是說一個活在體製內的人應該懂得如何去迎合體製,懂得迎合官員以及官府。當個人利益與官府利益發生衝突的時候,要學會放棄個人利益。當官員和官府施以小恩惠時,要懂得如何感恩。在任何情況下,不要學嶽三教與公權力掰手腕,不要試圖與地方官吏爭利益。
作為底層民眾,他們在很多時候往往表現的很糾結。比如說,地方官吏加大盤剝的力度,如果他們自己不去爭取,皇帝也懶得做惡人,畢竟自己給官員發的薪俸還不足以養廉。當自己的利益受到傷害,對於底層民眾來說,隻有兩種選擇:要麼啞巴吃黃連做順民,要麼像嶽三教那種暴脾氣去拚。
在這次抗糧事件發生不久以後,也許是鹹豐皇帝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在頒發的詔書裏明令禁止州縣浮收。皇帝有心解民困,可結果並不能遂人願。就算鄉民們提著自己的腦袋換得了朝廷的回應,可具體執行政策的還是那些地方官員。縣官不如現管,還是有一定道理的。
沒有任何證據能夠證明一個業已腐爛的官僚係統會不打折扣地貫徹皇帝安民的旨意,比如身為禹州知縣的健吏朱光宇。縣誌載:“禹州事已上聞,明詔查參,而朱光宇仍負固不悛。”也就是說,皇帝都同意的事,一個七品知縣的芝麻官都膽敢不買賬。直到鹹豐五年(1855年)正月,河南學政張之萬上書朝廷,道出地方浮收的原因及解決之道。巡撫英桂在朝廷的飭令下無法再替自己的下屬兜攔,朱光宇不得已與紳民們坐下來商議減免浮收之事,並很快收到效果,並在這一年的二月間下令取締浮收部分,恢複過去的標準。
朱光宇在前麵之所以敢於在皇帝下詔後仍舊不買賬,正是因為他領會了權力機製的奧秘,知道皇帝此時此刻最關心的是什麼。聯莊會起義被朝廷鎮壓之後,他沒有受到任何責罰,依舊穩坐知縣之位。這證明了他的判斷是正確的。同時被證明的還有:這時候的帝國體製已經徹底不適合金字塔底的草民生存了。如果這時候不是張之萬上書言事,正本清源,使得巡撫英桂也沒辦法為地方開脫, 就算劉化鎮他們把自己的腦袋割下來獻給皇帝,也解決不了問題。
鹹豐五年(1855年)五月,鹹豐皇帝正式下詔,諭令解散聯莊會。
也就是在這一年的七月份,角子山撚兵進犯禹州。從這以後,直到同治六年(1867年)撚軍首領賴文光率部過禹,凡十七年間,幾乎每年都有流寇巨匪抄掠禹州,有時甚至一年數至。官府既不能為地方鄉民提供足夠的庇護,民間也不能再結社自保。在這種情況下,地方百姓形如魚肉,匍匐在這片砧板一樣的大地上,任由製訂規則和破壞規則的權力者淩奪與宰割。